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哆嗦  拼音:duō suo
因寒冷或恐惧而身体发抖。《三侠五义》第五回:「也有怯官的,战战哆嗦不画像样的;竟有从容不迫,一挥而就的。」
《国语辞典》:哆啰哆嗦(哆啰哆嗦)  拼音:duō luo duō suo
哆嗦、颤抖的样子。如:「一辆车突然暴冲过来,吓得她哆啰哆嗦,说不出半句话。」
分类:哆嗦颤抖
《漢語大詞典》:哆哩哆嗦
哆嗦。 老舍 《赵子曰》第二二:“ 莫大年 脸也是雪白,哆哩哆嗦的说:‘快走!’” 孙犁 《白洋淀纪事·像片》:“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像,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分類:哆嗦
《漢語大詞典》:颤儿哆嗦(顫兒哆嗦)
颤抖得很厉害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掳了掳袖子,上前就去割那绳子,颤儿哆嗦的鼓捣了半日,连锯带挑,才得割开。”
分類:颤抖厉害
《國語辭典》:打哆嗦  拼音:dǎ duō suo
身体颤抖。如:「近日天气严寒,冷得我直打哆嗦。」
分類:打颤发抖
《國語辭典》:抖擞(抖擻)  拼音:dǒu sǒu
1.奋发、振作。《三国演义》第五九回:「目射神光,威风抖擞。」《平妖传》第九回:「脚穿一双把滑的多耳麻鞋,手提一根檀木棍儿,抖擞精神,飞也似的一般奔去。」也作「抖搜」、「陡搜」。
2.振动、拂开。唐。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诗:「抖擞尘埃定,谒师见真宗。」《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那东西抖擞身上的毛,发起威来。」
3.涤除烦恼。宋。王炎〈夜半闻雨再用前韵〉:「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吟哦无好语。」也作「斗薮」。
《漢語大詞典》:碌都
颤动;哆嗦。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二折:“説的来花甜蜜就,无语低头。嘴碌都的恰便似跌了弹的斑鳩。”
分類:颤动哆嗦
《漢語大詞典》:哆唆
哆嗦。白雪遗音·马头调·偷情:“冰冷的手儿……唬奴一哆唆。” 闻一多 《天安门》诗:“好家伙!今日可吓坏了我!两条腿到这会儿还哆唆。”
分類:哆嗦
《漢語大詞典》:不甩
方言。哆嗦。 梁斌 《红旗谱》二九:“﹝ 严志和 ﹞只要一想起来,就好象有一只老鼠咬着他的心,而下身还打着不甩。”
分類:方言哆嗦
《漢語大詞典》:颤索(顫索)
哆嗦。 萧红 《手》:“她咳嗽着,她的脸苍黄得几乎是打着皱纹似的颤索了一些时候。”
分類:哆嗦
《漢語大詞典》:颤多梭(顫多梭)
哆嗦;身体颤动。《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 素姐 气的脸上没了血色……颤多梭的问道。”
《漢語大詞典》:都速
颤慄貌。犹哆嗦。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三折:“諕的我意慌张心乔怯,战都速无了魂魄,软了身躯。”
分類:哆嗦
《漢語大詞典》:瑟索
哆嗦,发抖。 鲁迅 《呐喊·故乡》:“﹝他﹞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诗刊》1978年第9期:“枯枝,寒风里瑟索;衰草,积雪下呻吟。”
分類:哆嗦发抖
《國語辭典》:颤慄(顫慄)  拼音:zhàn lì
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如:「这阵寒风令他全身颤慄。」也作「战慄」。
分類:发抖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