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伏地  拼音:fú dì
1.趴倒在地上。《后汉书。卷四三。朱乐何列传。朱晖》:「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三国演义》第三○回:「曹军皆蒙楯伏地,袁军呐喊而笑。」 2.本地出产的或用土法制造的。如:「伏地小米儿」、「伏地面」。
《国语辞典》:伏地挺身  拼音:fú dì tǐng shēn
一种锻鍊体力的运动。其姿势是身体与地面平行,以手掌心和脚尖著地,利用手臂的屈伸,使全身上下起伏,以身体重量锻鍊臂力。如:「在下水前,先做五十个伏地挺身热身一下。」也称为「俯卧撑」。
《國語辭典》:伏地扣子  拼音:fú dì kòu zi
原指以绳索制成放在地上的捕兽机关。后用以称预先设下的圈套、计策。《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那邓九公是昨日合安老爷搭就的伏地扣子。」
分類:圈套
《國語辭典》:伏地圣人(伏地聖人)  拼音:fú dì shèng rén
略有知识而自逞其能的人。如:「他以那么点雕虫小技,就自以为是地成了伏地圣人。」
《漢語大詞典》:屏伏
(1).隐退,避匿。 宋 陆九渊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忠朴屏伏,憸狡得志。” 明 高启 《送倪雅序》:“余旅食江上,别君者累年,屏伏摧沮,曩时之意尽矣。”
(2).伏地。 清 侯方域 《赠季弟序》:“见公卿皆屏伏惕息,不敢仰首视。”
《漢語大詞典》:匐伏
伏地;趴伏。《平山冷燕》第八回:“ 冷絳雪 道:‘婢则匐伏叩头,何礼之有?’” 清 陈鳣 《对策》:“ 苏秦 过 洛阳 ,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而谢。” 徐迟 《狂欢之夜》:“他想到通过一条公路,去试试运气。正匐伏在公路边,忽然几辆吉普车隆隆地过来。”参见“ 匍伏 ”。
分類:伏地趴伏
《國語辭典》:匍伏  拼音:pú fú
爬行。《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也作「匍匐」。
分類:趴伏
《國語辭典》:匍匐  拼音:pú fú
1.手足伏地爬行。《庄子。秋水》:「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伏质就地,匍匐北进。」也作「匍伏」、「蒲伏」、「蒲服」。
2.比喻急遽、尽力。《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文选。刘琨。答卢谌诗》:「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國語辭典》:俯伏  拼音:fǔ fú
趴在地上。《史记。卷六九。苏秦传》:「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红楼梦》第六三回:「贾珍父子忙按礼换了凶服,在棺前俯伏。」
《國語辭典》:顶礼(頂禮)  拼音:dǐng lǐ
五体投地。指以头顶礼佛足,为佛家的最敬礼。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如今百姓每听的包待制大人到陈州粜米去,哪个不顶礼。」《西游记》第二二回:「三藏拜谢了木叉,顶礼了站萨。」
《國語辭典》:伏谒(伏謁)  拼音:fú yè
俯伏晋谒。《汉书。卷三二。张耳陈馀传》:「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
《國語辭典》:蛇行  拼音:shé xíng
如蛇爬行般迂回绕行。唐。柳宗元 至小邱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现亦用以指汽、机车在道路上作s状的急行。
《國語辭典》:蒲伏  拼音:pú fú
爬行。《文选。枚乘。七发》:「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也作「匍匐」。
分類:匍匐伏地
《漢語大詞典》:扶服
亦作“ 扶伏 ”。亦作“ 扶匐 ”。同“ 匍匐 ”。
(1).伏地爬行。形容急遽,竭力。礼记·檀弓下:“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诗·邶风·谷风》作“匍匐救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折軫。”南史·隐逸传上·剡县小儿:“因自投下牀,扶匐至母尸侧,顿絶而死。” 元 揭傒斯 《临川女》诗:“闻汝即赴死,扶服到河滨。” 王闿运 《熊氏墓表》:“睋而有间,恭人暴卒,同官命妇,扶服救丧。”
(2).趴伏于地。汉书·霍光传:“ 中孺 扶服叩头曰:‘老臣得託命将军,此天力也。’”汉书·匈奴传下:“ 呼韩邪 携国归化,扶伏称臣。”南齐书·王敬则传:“夜着青衣,扶匍道路,为 太祖 听察 苍梧 出来。” 宋 王禹偁 《大阅赋》:“俾遁逃兮无地,咸扶服兮朝天。”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阑斑被绣縵,扶服拜赤帟。”
《漢語大詞典》:鼠伏
(1).谓如鼠伏地,隐踪躲藏。《汉书·萧望之传》:“如使 匈奴 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闕於朝享,不为畔臣。”
(2).比喻降服。旧唐书·裴度传:“故 承宗 求援於 田弘正 ,由 度 使客讽动之,故兵不血刃,而 承宗 鼠伏。”
《漢語大詞典》:厌伏(厭伏)
(1).倾倒伏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厌伏。”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七:“﹝ 周子文 ﹞少时喜射猎,常入山,忽山岫间有一人……此人便牵弓满鏑向 子文 , 子文 便失魂厌伏。”
(2).用权威和强力制伏。北齐书·神武纪下:“王若厌伏人情,杜絶物议,唯有归 河 东之兵,罢 建兴 之戍……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 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託之害。”金史·海陵纪:“﹝ 亮 ﹞在 东京 ,专务立威,以厌伏小人。”
(3).折服。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猾胡闻风已厌伏,聚听大议羞乱常,愿如故约不敢妄,脱甲争献寳玉觴。”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四年:“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奬,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
(4).用巫术镇伏邪祟。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