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句投火
【佛学大辞典】
(故事)菩萨为闻一句之法而入大火坑也。佛祖统纪智礼传曰:「半偈亡身,一句投火。」十华严经三十五曰:「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况小火坑而不能入。」
一唾消世界火
【佛学大辞典】
(譬喻)佛藏经上曰:「无明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以藕丝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止观五下曰:「劫火起时,菩萨一唾火即灭。」性灵集一曰:「一唾能销百界火,一朝能灭万人愁。」
八炎火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所说十六小地狱之八地狱也。(参见:地狱)
梵天火罗九曜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一行著。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一行撰。说七曜九执之祭法。梵Brahma-horanavagraha。
十二火天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参见:十二种火法)
十二火尊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参见:十二种火法)
十二种火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日如来以梵志说四十四种邪道之火法,分说十二种真道之护磨法十二神。一、智火为最初,名大因陀罗。端严净严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三昧,当知智圆满。此中最初之火,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端严者,是内庄严,言此智火,具本尊之形一切之功德故也。增威者,是外事,谓十力等之用也,此智火其性如是,内外之功德,庄严圆满,能与十力共,故增威也。识此火故,烧无始以来无明之积薪无复遗馀,如劫烧时之火灰烬皆尽,荡然无垢,一切如来之功德,皆成就也。然此火神即名为智,其相端严成金刚色,以圆光焰鬘自围绕,坐此光中住于寂然正受三昧,由住此三昧故,智光满足。此智光,即是毗卢遮那之别名也。即以此尊表此智,若于初观观此火神则能成一切之事,此中方坛,梵言摩诃因陀罗,是帝释尊之别名也。又即金刚轮之别名也,智是内證,其外发之表,作金刚杵形。与此方座之形相似,然但观四角坛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头有四角形)。上言增威者,若就形像所表而论,即是体貌圆满丰备之言,然据理言之,则即心法门也。然火有二法,若能修瑜伽者,唯观此尊形像之相而诵其真言(即诵其名是也);即名内心火法,若以顺于世间之故作坛,则当作方坛,而周匝有光焰,自身亦著黄衣,想火炉中有此本尊,然后所作之事成,不然则不成。此法与息灾相应,是坚固之法,是配于初菩提心之阿字门,由此因缘而智具足也。二、第二火名行满普光秋月华吉祥圆轮中珠鬘鲜白衣。第二火名行满者,即按名而表义,其梵音即亦真言也。初发菩提心次修行,其行满者,即名为佛也。此即以大悲为根,菩提心为种子。其形如秋夜之月,光辉照朗,周匝四面,身服白衣,具种种之德(谓身端严肥满可喜也),其右手持数珠,左持军持。此像在月轮中。即是心性清净圆明之义,以此妙行之火,烧垢心戏论之薪也。若作观时,亦即观此圆明,作为本尊之形,上文所谓皆体如来内證之德,意彰于外故者,以法门表示之故也。若外作者,作圆炉,以白檀末涂之,以白华等为供养,自亦衣白衣,是为息灾之法。灾有无量,如诸外世间小火虫霜蝗等种种之寂耗,及内身一切病恼之类,其形万端,自身他身,皆能净除之也。又无始以来有疑心,谓于深法生犹豫,信不决定,此即为障,此火能消除之,亦是息灾之义也。此息灾护磨,亦有二种:但为瑜伽相应之念诵或外护磨而作火法也。然若能辨供,则兼事作;若不辨则但心作即得,有物可作而不作之,但以心作,不如法也。三、第三摩噜多黑色风燥形。第三火尊,名风为燥,由风而生,因作风子之形而燥黑也。此内色黑而外加燥形,如涂灰外道也。此尊处风轮中即为半月形,亦作端坐三昧之形,谓行人初发菩提心,虽欲进行,而无始以来妄惑烦恼之根本未除,数来牵破观心,而加闇弊,因作此法也。风者不住之义,又如世间之风,能坏重云,此不住之风亦如是,能散坏诸障也。此尊坐于风坛中,手执帛,去头三五寸,两头执之,如天衣之形,其色青,是表风之义,此是阿毗阇噜迦法,亦有内外二法。四、第四卢醯多色如朝日晖。第四火尊,赤如日晖,住于三角中,右手执刀端坐,刀者表利慧断结也,如日初出时,夜除昼现,暗尽明现,故取此色,火神如此形色,光焰亦尔,身相端满住于前之三昧而作微怒之形。五、第五没拿。多髭浅黄色,修颈大威光,遍一切哀悯。没拿者,和合之义,此尊作黄色,谓黄色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法也。其像左边作怒状,右边作熙怡微笑之形,各生半身,此微笑不嗔不大喜,是寂住之表也。身上有毛,谓髭鬓发之类稍多,然不可过多,若多置,则使不端严也。其顶长,有大威光,其身色一边赤,一边黄,怒边当赤,其坐亦右方为半金刚座,左方为三角半火座,左持刀,右持跋折啰。有内外二法例如前。此和合能遍于一切之招召息灾而俱成之,内用即智光烦恼即灭无生,若外作时,香华身服要亦二种:念诵时亦作此形,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除灾满愿一时得成,以此等遍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不同于偏方之教也。六、第六名忿怒。眇目霏烟色,耸发而震吼大力现四牙,其身烟色者,非甚黑非甚白也。其闭一目者,如不动尊也。其发上散,作蓬头状,作大吼形,谓大开其口,如呼吼之形也。口有四牙而俱出,上下各二,此亦摄二事,一火一风也。七、第七阇吒罗。迅疾备众彩,第七名温腹,如以上世间之火,谓是身内之火能消化食物而资身也。此正法中之义则不然,腹内之火,即是内證之智,迅疾者,其形更加忿怒,又比前甚。八、迄洒耶犹如电光聚。第八名费耗,是除遣之义,谓使一切业垢等事,悉除遣而无馀也。此尊能除一切身中之障,即毗那也迦之类,皆使消耗,其色如聚集众多电光而不可瞻睹之状,此是金刚轮之同类也。九、第九名意生。大势巧色身。意生者,随由意而生之法意而成也。种种之形皆作,所念皆能成就,巧者谓毗首羯磨也。即是随类而现身,普门成就之义,随于自在之慧作而皆成就,有大力也。十、第十羯罗微。赤黑唵字印,第十名受食火,又名劫微。谓火施时受饮食之义,受食者即施火食时受食之也。其尊持唵字印,而作相,即是梵志之仪法,净行者凡有所言语则皆倾右手作印形,举而案之以唵字之声而作相也。十一、第十一火神(梵本缺名),第十一本文缺少,但依诸火天总相之形也(疏六之释)。十二、谟贺那。第十二名悉成,谓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已办之处,为寂灭道场而伏魔之义也。有一类众生作恶而不可止遏,假令加以劝导,则更增其恶,若纵之,则复趣于恶道,故以方便伏其身,使闭目都无所知,以此因缘善恶俱不能造,次即渐渐引导之,使入于正法。如金刚顶经金刚手降伏大自在天之义,此皆住于方便道所作也。出于大日经疏二十。
十二火天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哦娜曳。莎诃。初句归命诸佛如常,第二句阿哦娜曳者是火之义,以此中最初之阿字为种子。以一切诸法本不生之故,即与金刚智体相同,哦是行之义,以诸法本不生之故,虽具万行,亦无所行,是故名为无师自觉,若是为无师自觉,即是与大空之遍一切处相同。故娜字之一切诸法施不可得又为同体,以诸法无师无行之故,自遍于一切处,故于三界不动出而至于萨婆若,是故无乘及乘者,尔乃为大乘,故于也字加三昧声也。其意明此乘之定慧均等,诸佛菩萨行道时皆以如是慧火焚烧一切心垢,正法之光明燃然也。见大日经疏八。
三火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三毒之火。即贪瞋痴也。宝积经九十六曰:「我见诸众生,三火所热恼。」归敬仪中曰:「有将崩朽宅,三火恒然。」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火,即贪瞋痴。
三昧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传法正宗记曰:释迦以化期为近,乃命迦叶,以清净法眼及金缕僧伽梨衣付汝。一旦往拘尸那城右胁而卧。泊然大寂。内之金棺。待迦叶至。而后三昧火燔然而焚。舍利光烛天地。
三界火宅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火宅譬三界。(参见:火宅)
【佛学常见辞汇】
(喻)三界里的恼烦忧苦非常炽盛,众生住在里面好像住在火宅里一样。
火宅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意谓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烧著的房子一样,人们住在里面,苦不堪言。
【俗语佛源】
典出《法华经·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广大,而唯有一门,忽然火起,诸子在宅中游戏,全然不觉。富翁心急,对诸子说: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可以游戏,你们快出来吧!于是,诸子争先恐后地奔出火宅,上车而去。经上用这个譬喻说明如来「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佛教以火宅比喻众苦充满的「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众生生死轮回之处)。如《心地观经·序品》谓:「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八苦,指众生八种基本的苦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五阴盛苦。唐·白居易《赠昙禅师》诗:「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即用此佛教典故。火宅亦特指烦恼牵缠的俗世家室。如明·妙叶《念佛直指》:「如俗在家,火宅方煎。」民间亦贬称私畜妻室的破戒僧人为火宅僧。诗中亦用火宅比喻荒年乱世。如清·魏源《北岳五台看雪行》诗:「各号清凉奠震旦,欲易火宅为宁坤。」(李明权)
大水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三灾中之水灾火灾也。
大火灾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三灾之一,住劫终而入坏劫,坏劫之末有七日轮出,上自色界之初禅天,下至无间地狱,尽被焚烧,俱舍论十二曰:「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中略)于是渐有七日轮现,诸海乾渴,众山洞然,洲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尽。」
大火聚
【佛学大辞典】
(譬喻)大火聚于一处者。以譬不可触著之物体。智度论六曰:「是实智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水火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苑珠林曰:「后梁南襄阳景空寺释法总,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晋安王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相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