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心王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心心数)
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瞋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参见: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心所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常略曰心所。
别境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行心所之对,于一切之心不遍起。对于各各别别之境而起之心所也。例如向所乐之境,则欲之心所起,向决定之境,则胜解之心所起是也。
心所有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心所)
【佛学次第统编】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谓心所有法者,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瞋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参见: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善心所
【佛学常见辞汇】
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有的心所,起此念,则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为善。善心所有十一种,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若五识心王,任运起善,则此十一善心所,皆与之相应。
心所俱起
【佛学次第统编】
心所俱起者:
一、五法五俱起 谓于遍行中,有随一起,馀四亦必俱起也。
二、九法必六俱 谓于别境五不定四中,有随一起,必与遍行五数俱起也。
三、九法定十四 谓无门与八大随惑,必得俱起,于是遍行五数,亦必俱起也。
四、二十一十五 谓除轻安,馀十善,除无明瞋,馀八本惑,小随惑中谄诳憍三,谓之二十一。善十俱起,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本惑八中有随一起,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谄诳憍中,有随一起,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也。
五、三法起十六 谓轻安及无惭无愧,谓之三法。轻安若起,馀十善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六。无惭无愧必得俱起,于是无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六。
六、八法十七俱 谓瞋及除诳谄憍馀七小随惑,谓之八法。随一若起,无明八大随惑,中随二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七。
心所等法
【佛学次第统编】
心所四十六 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不定地法八。
十地法十 爱、乃至三摩地。
大善地法十 信、乃至勤。
大烦恼地法六 痴、乃至掉举。
大不善地法二 无惭、无愧。
小烦恼地法十 忿、乃至憍。
不定地法八 寻、乃至疑。
心所五十一 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
五受 苦、乐、忧、喜、舍。
别境五 欲、胜解、念、三摩地、慧。
善十一 信、乃至不害。
烦恼六 贪、乃至不正见。
随烦恼二十 忿、乃至散乱。
不定四 睡眠、恶作、寻、伺。
不相应行法十四 得、乃至句身。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得乃至不和合性。
无为法三 择灭、非择灭、虚空。
无为法五 虚空、乃至真如。
心所有法位
【三藏法数】
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谓遍行五法:一作意,(能警觉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于境也。)二触,(对境也。)三受,(领纳前境也。)四想,(于境取像也。)五思,(起心造作诸业也。)由此五法,起则同起,故遍行也。别境五法:一欲,(希望乐境也。)二胜解,(于理明了无碍也。)三念,(明记不忘也。)四等持,(离昏沉、掉举曰等,令心专注不散名持。)五慧,(拣择名慧,能拣择善恶法也。)由此五法,起时各起,故名别境也。善有十一法:一信,(于善法深乐不疑也。)二惭,(耻己无德也。)三愧,(羞为恶行也。)四无贪,(于五欲境心生厌离也。)五无瞋,(于违情境不起怒心也。)六无痴,(于事于理明解决了也。)七精进,(于诸善法精勤修习也。)八轻安,(远离昏乱也。)九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十舍,(远离掉举也。)十一不害,(于有情之所,不加损恼也。)烦恼有六法:一贪,(引取无厌也。)二瞋,(忿怒不息也。)三慢,(自恃陵他也。)四无明,(于事于理,无所明了也。)五见,(即邪见也。)六疑,(犹豫不决也。)由此六者,皆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也。随烦恼有二十法:一忿,(暴怒也。)二恨,(怨恨也。)三覆,(令人不知己过也。)四恼,(外境违情不自安隐也。)五嫉,(心怀妒忌也。)六悭,(于一切财,不能慧施也。)七诳,(诡诈不实也。)八谄,(媚悦人意也。)九害,(损恼有情也。)十憍,(矜己傲他也。)十一无惭,(不知羞耻也。)十二无愧,(阴为不善也。)十三掉举,(内心动摇也。)十四昏沉,(心神迷惑也。)十五不信,(邪见多疑也。)十六懈怠,(身心不勤也。)十七放逸,(纵恣欲境也。)十八失念,(遗失正念也。)十九散乱,(心常放逸也。)二十不正知,(以妄为真也。)由此烦恼,随逐前烦恼六法而起,故名随烦恼也。不定法有四:一恶作,(或作恶事,心生追悔;或不作善事,心生追悔。故属不定法。)二睡眠,(识神昏昧也。梦中见境,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故属不定法。)三寻,(寻即寻思心中所起之念也。所起之念,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故属不定法。)四伺,(伺即伺察心中所起之念也。寻思之心粗而浮,伺察之心沉而细。此心亦有善恶,不善不恶,故属不定法。)如是诸法,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而起,与心俱转相应,是名心所有法位也。
唯心所现
【三藏法数】
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唯是真心所现。然法唯心现,全法是心,心既圆融,法亦无碍。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
心所缘无尽
【三藏法数】
谓如来心之所缘,即是智慧所照之境,无有尽故,是名心所缘无尽。
心所有法四十六
【三藏法数】
心所有法者,以对意识心王而言之也。此四十六合为六位,遍大地有十:一、受,(领纳前境也。)二、想,(于境取像也。)三、思,(起心造作诸业也。)四、触,(对境也。)五、欲,(希望乐境也。)六、慧,(拣择善恶法也。)七、念,(记忆不忘也。)八、作意,(能警觉者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境也。)九、胜解,(于理明了无碍也。)十、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离沉掉曰等,令心专注不散曰持。)此之十法,通善通恶,遍一切心,故云遍大地也。大善地有十:一、信,(于善法深乐不疑也。)二、勤,(于诸善法精进修习也。)三、舍,(远离掉举也。)四、惭,(耻己无德也。)五、愧,(羞为恶行也。)六、无贪,(于五欲境心生厌离也。)七、无瞋,(于违情之境,不起忿怒也。)八、不害,(于诸有情,不加损恼也。)九、轻安,(远离昏乱也。)十、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此之十法,不通于恶,唯是善业,能通至无漏圣道。故云大善地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大烦恼有六:一、痴,(于事理迷惑不了也。)二、放逸,(纵恣欲境也。)三、懈怠,(身心不勤也。)四、不信,(邪见多疑也。)五、昏沉,(心神迷惑也。)六、掉举,(内心摇动也。)此之六法,依五识、第六识、第七识而起,不通于善,唯是恶法,故云大烦恼也。大不善有二:一、无惭,(不知羞耻也。)二、无愧,(阴为不善也。)此之二法,谓人无惭愧,则无恶不造。故云大不善也。小烦恼有十:一、忿,(暴怒也。)二、覆,(不令人知己过也。)三、悭,(于一切财不能惠施也。)四、嫉,(心怀妒忌也。)五、恼,(外境违情不自安忍也。)六、害,(损恼有情也。)七、恨,(怨恨也。)八、谄,(媚悦人意也。)九、诳,(诡诈不实也。)十、憍,(矜己傲他也。)此之十法,但依第六识而起,故云小烦恼也。不定法有八:一、悔,(或作恶事,或不作善事,心皆追悔也。)二、睡眠,(谓人睡眠,神识昏昧,梦中见境,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也。)三、寻,(寻即寻思,即心中所起之念,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也。)四、伺,(伺即伺察,亦心中所起之念也。心粗而浮曰寻,心细而沉曰伺。二者皆是心念,但分粗细耳。亦通善恶,不善不恶也。)五、贪,(引取无厌也。)六、瞋,(忿怒不息也。)七、慢,(自恃陵他也。)八、疑,(犹豫不决也。)此之八法,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故云不定法也。(无记者,谓不善不恶,无所记录故也。)
心所有法五十一
【三藏法数】
心所有法者,以对八识心王而言之也。此五十一合为六位。遍行法有五:一、作意,(能警觉者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境也。)二、触,(对境也。)三、受,(领纳前境也。)四、想,(于境取像也。)五、思,(起心造诸业也。)此五种法,起则同起,故云遍行也。别境法有五:一、欲,(希望乐境也。)二、胜解,(于理明了无碍也。)三、念,(于曾习境,记忆不忘也。)四、等持,(离昏沉掉举曰等,令心专注不散曰持也。)五、慧,(拣择善恶法也。)此五种法,起时各起,故云别境也。善法有十一:一、信,(于诸善法,深乐不疑也。)二、惭,(耻己无德也。)三、愧,(羞为恶行也。)四、无贪,(于五欲境,心生厌离也。)五、无瞋,(于违情之境,不起怒心也。)六、无痴,(于事理明,解决了也。)七、精进,(于诸善法,精勤修习也。)八、轻安,(远离昏乱也。)九、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十、舍,(远离掉举也。)十一、不害,(于有情不加损恼也。)此十一种法,皆是善法,故总云善也。烦恼法有六:一、贪,(引取无厌也。)二、瞋,(忿怒不息也。)三、慢,(自恃陵他也。)四、无明,(于事理无所明了也。)五、见,(即邪见也。)六、疑,(犹豫不决也。)此六种法,能恼乱众生,故总云烦恼也。随烦恼法有二十:一、忿,(暴怒也。)二、恨,(怨恨也。)三、覆,(不令人知己过也。)四、恼,(如境违情,不自安隐。)五、嫉,(心怀妒忌也。)六、悭,(于一切财不能惠施也。)七、诳,(诡诈不实也。)八、谄,(媚悦人意也。)九、害,(损恼有情也。)十、憍,(矜己傲人也。)十一、无惭,(不知羞耻也。)十二、无愧,(阴为不善也。)十三、掉举,(内心摇动也。)十四、昏沉,(心神迷惑也。)十五、不信,(邪见多疑也。)十六、懈怠,(身心不勤也。)十七、放逸,(纵恣欲境也。)十八、失念,(遗失正念也。)十九、散乱,(心常放逸也。)二十、不正知,(以妄为真也。)此二十法,随逐前六种烦恼而生,故云随烦恼也。不定法有四:一、恶作,(或已作恶事,因循;或不作善事,心皆追悔也。)二、睡眠,(谓人睡眠,识神昏昧,梦中见境,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也。)三、寻,(寻即寻思,心中所起之念,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也。)四、伺,(伺即伺察,心中所起之念也。寻思之心,粗而浮;伺察之心,沉而细。二者皆是心念,但分粗细耳。亦通善恶与不善不恶也。)此四种法,于善、恶、无记三性,不定而起,故云不定也。如是诸法,从阿赖耶藏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故皆名心所有法。(无记者,谓不善不恶,无所记录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