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吞 → 呑吞”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兼并  拼音:jiān bìng
合并。《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遂伐灭吴,兼并其地。」《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强秦兼并,吞灭四隅。」
《國語辭典》:兼并(兼併)  拼音:jiān bìng
并吞。通常指土地侵夺或经济侵占。如:「战国末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國語辭典》:并兼  拼音:bìng jiān
兼有、并吞。《文选。张衡。四愁诗。序》:「国王骄奢,不遵法度,又多豪右并兼之家。」《文选。曹囧。六代论》:「并兼路塞,逆节不生。」
《國語辭典》:并兼(併兼)  拼音:bìng jiān
吞并。如:「经过金融海啸后,大财团并兼了不少的中小企业。」汉。贾谊 过秦论:「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漢語大詞典》:兼吞
并吞。《淮南子·人间训》:“ 秦王 赵政 兼吞天下而亡。”
分類:并吞
《漢語大詞典》:相兼
(1).互相并吞。史记·李斯列传:“自 秦穆公 以来, 周 室卑微,诸侯相兼, 关 东为六国, 秦 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2).合并。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遂与同监院 刘巽 ,出俸钱十緡,又於寻常公用卖故纸钱四五十索,相兼使用。”
(3).相同。后汉书·王符传:“故四友虽美,能不相兼。” 李贤 注:“尚书大传:‘ 孔子 曰:“ 文王 得四臣, 丘 亦得四友。”’谓 回 也为胥附, 赐 也为奔走, 师 也为先后, 由 也为御侮,其能各不同也。”
《國語辭典》:咀嚼  拼音:jǔ jué
1.用牙齿咬碎与磨细食物。《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唼喋青藻,咀嚼菱藕。」《抱朴子。外篇。博喻》:「故锯齿不能咀嚼,箕舌不能别味。」
2.反覆体会、玩味。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序志》:「傲岸泉石,咀嚼文义。」《老残游记》第九回:「仔细看去,原来是六首七绝诗,非佛非仙,咀嚼起来,到也有些意味。」
3.咬字吐音。三国魏。曹植 正会诗:「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声,咀嚼清商。」
4.诅咒。《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生为天下所咀嚼,死为海内所欢快。」
《國語辭典》:吞并(吞併)  拼音:tūn bìng
侵占别人的财物而归并为己有。唐。罗隐 自贻诗:「汉武巡游虚轧轧,秦皇吞并谩驱驱。」《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此曹孟德恐我与吕布同谋伐之,故用此计,使我两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利。」
《國語辭典》:吞灭(吞滅)  拼音:tūn miè
并吞消灭。《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莽志方盛,以为四夷不足吞灭。」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强秦兼并,吞灭四隅。」
《国语辞典》:博学篇(博学篇)  拼音:bó xué piān
书名。出于秦太史令胡毋敬之手,是秦并吞六国后为统一文字所作的字书,保留通行的文字,而省改各地方的异文。字体为秦代小篆。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漢語大詞典》:兼畜
犹兼并,并吞。老子:“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分類:兼并并吞
《国语辞典》:石砫县(石砫县)  拼音:shí zhù xiàn
县名。位于四川省,邻接湖北省。汉时为蛮族所并吞。宋置石砫安抚司,元初置石砫军民府,盖以石潼关及砫蒲关而命名。民国四十八年,大陆地区改称为「石砫县」。农产以稻、玉米、小麦、甘薯、油桐等为主。
《漢語大詞典》:火拚
自相残杀,互相并吞。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 朱元璋 和 陈友谅 火拚, 爪哇国 遣使来朝,﹝国王﹞觉得天下太平的景象渐渐浓厚了。”
分類:相并并吞
《國語辭典》:蚕食鲸吞(蠶食鯨吞)  拼音:cán shí jīng tūn
像蚕吃桑叶般的和缓,或像鲸吞食物般的猛烈。比喻不同的侵略并吞方式。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汝兄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馀沥。」《黑籍冤魂》第二回:「在乾隆时代,英吉利灭东印度,据孟加剌,渐肆其蚕食鲸吞手段,兼并那东、中、南三印度之地。」
《漢語大詞典》:蛇食鲸吞(蛇食鯨吞)
比喻强者并吞弱者。 隋 薛道衡 《老氏碑》:“天齐地轴之所,蛇食鲸吞; 铜陵 、 玉垒 之区,狼顾鴟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