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受降  拼音:shòu xiáng
1.接受敌军的投降。《后汉书。卷二二。朱祐传》:「大司马吴汉劾奏祐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唐。杜甫〈与严二归奉礼别〉诗:「山东群盗散,阙下受降频。」
2.投降。《水浒传》第七九回:「泼贼,你走那里去!快下马来受降,饶你命!」
《國語辭典》:受降城  拼音:shòu xiáng chéng
汉、唐筑以接受敌人投降的城。汉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北;唐则筑有三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
《國語辭典》:受降城  拼音:shòu xiáng chéng
汉、唐筑以接受敌人投降的城。汉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北;唐则筑有三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
《漢語大詞典》:寇难(寇難)
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荀子·天论:“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昔 献帝 东迁,逼以寇难。”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其后竟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今 瀛 地震之所摧败,与 郑 之火灾, 卫 之寇难无异。”
《漢語大詞典》:距国(距國)
介于大国之间两面受敌的国家。管子·国蓄:“前有千乘之国,而后有万乘之国,谓之距国。”
《國語辭典》:掩蔽部  拼音:yǎn bì bù
使人员、物资免于敌方炮火伤害的掩蔽工事,一般构筑在地下。
《国语辞典》:德俄互不侵犯条约(德俄互不侵犯条约)  拼音:dé é hù bù qīn fàn tiáo yuē
二次大战初希特勒在发动侵略欧洲行动前为避免两面受敌,西元一九三九年八月,在莫斯科签订德俄互不侵犯条约,并订有秘密瓜分波兰的协定,而此即第二世界大战爆发的信号。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德俄战争爆发后废止。
《國語辭典》:卖阵(賣陣)  拼音:mài zhèn
受敌方收买而于战场上故意战败。后引为受贿而暗递消息。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某奉圣人的命,为你卖阵受财,私自还家,著我来取你首级哩。」《三国演义》第三六回:「汝未出军时已慢吾军心,今又卖阵,罪当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