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临危不乱(临危不乱)  拼音:lín wéi bù luàn
面临危难时,仍然能够冷静思考,沉著应对。如:「他为人沉稳,临危不乱,颇有大将之风。」
《国语辞典》:临危效命(临危效命)  拼音:lín wéi xiào mìng
面临危难时,能英勇无私,牺牲生命。宋。欧阳修〈谢复龙图阁直学士表〉:「徒因学古之勤,粗识事君之节,苟临危效命,尚当不顾以奋身,况为善无伤,何惮竭忠而报国。」也作「临危致命」。
《国语辞典》:鸿运当头(鸿运当头)  拼音:hóng yùn dāng tóu
好运当头。指人正面临好的机会、运气。如:「他鸿运当头,最近可说是好事连连。」
《国语辞典》:勒马悬崖(勒马悬崖)  拼音:lè mǎ xuán yá
来到悬崖前而能勒住马的奔势。比喻人面临危险境地时,能体悟明辨,及时回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六。姑妄听之二》:「偶差一念,魔障遂生。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马悬崖耳。」
《国语辞典》:老龄问题(老龄问题)  拼音:lǎo líng wèn tí
大陆地区指高龄人口因社会、经济结构改变而面临的挑战。
《国语辞典》:赖比瑞亚(赖比瑞亚)  拼音:lài bǐ ruì yà
Liberia
国名。位于非洲西部,面临大西洋。参见「赖比瑞亚共和国」条。
《国语辞典》:见危受命(见危受命)  拼音:jiàn wéi shòu mìng
面临危难时,毅然接受托付,勇于献身。如:「在国家危难时,他能见危受命,置个人死生于度外,实在令人敬佩。」《新唐书。卷二○一。文艺列传上。袁朗》:「谊曰:『夫门户者,历世名节为天下所高,老夫是也。山东人尚婚媾,求禄利耳,至见危受命,则无人焉,何足尚邪?』沛大惭。」唐。齐论〈赵州刺史何公德政碑〉:「见危受命全其节,临难抗志忘其身。」也作「见危致命」、「见危授命」。
《国语辞典》:南非共和国(南非共和国)  拼音:nán fēi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国名。位于非洲最南端,东西南三面临印度洋及大西洋。面积约一百二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千三百二十万。首都普利托利亚(Pretoria)。半数以上信奉非洲原始宗教,次为基督教。以英语及南非语为官方语言。原为荷兰殖民地,布耳战争后,为英国所占领。西元一九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白人组南非联邦独立,并订该日为国庆日。一九六一年制定宪法,改名为「南非共和国」。币制为Rand。简称为「南非」。
《国语辞典》:开普不列敦(开普不列敦)  拼音:kāi pǔ bù liè dūn
Cape Breton
岛名。位于加拿大东端,面临大西洋,隔喀波特海峡与纽芬兰相对,为横贯加拿大的公路、国家铁路东端的终点,产煤、铁、木材等。也称为「布里敦角」。
《国语辞典》:黎巴嫩共和国(黎巴嫩共和国)  拼音:lí bā nèn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Lebanon
国名。位于亚洲西部,面临地中海,面积一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多万。首都贝鲁特(Beirut)。人民多信仰基督教、回教,主要语言为阿拉伯语、法语。原为法国委任统治地,于西元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独立,所以订该日为国庆日。币制为Lebanese Pound。简称为「黎巴嫩」。
《国语辞典》:赖比瑞亚共和国(赖比瑞亚共和国)  拼音:lài bǐ ruì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Liberia
国名。位于非洲西部,面临大西洋。面积九万七千七百五十四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五十万。首都为蒙罗维亚(Monrovia)。人民大都信仰基督教与回教,主要语言为英语。西元一八四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独立,因此该日定为国庆日,为非洲最早的共和国。币制为Liberian Dollar。简称为「赖比瑞亚」。
《国语辞典》:应变无方(应变无方)  拼音:yìng biàn wú fāng
1.方,成规、定则。应变无方指随机应变,不死守一定的规则。《隋书。卷四八。杨素传》:「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
2.面临变故缺乏应对的策略或处理失当。如:「这次事件由于他应变无方,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导致损失重大。」
《国语辞典》:英雄末路  拼音:yīng xióng mò lù
指有才能者面临了无可挽回的绝境。如:「垓下一战,项羽大败,此时已是英雄末路,于是自刎于乌江。」
《国语辞典》:开普敦(开普敦)  拼音:kāi pǔ dūn
Capetown
城市名。南非共和国西南部的城市,面临大西洋,是议会、行政机关所在地。为世界最美的港口之一。位居交通要冲,航空业极盛。产品以黄金、钻石为大宗,驰名世界。
《漢語大詞典》:蝮蛇螫手,壮士解腕(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比喻面临危急,当弃小以全大。语本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於身也。”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帝梦手持刀自割落十指,恶之,告 徽 及 杨侃 , 徽 曰:‘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割指亦是其类,乃吉祥也。’”亦省作“ 蝮螫解腕 ”。 元 王恽 《双庙怀古》诗:“二公明此机,死守誓不变。虽危所保大,如蝮螫解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