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倡言  拼音:chàng yán
1.首先提出意见。《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倡言者,窃不愿于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佛牙》:「世人尊佛太甚,但有一人倡言是佛,俗子万众擎跽畏敬,倾家以施,焚肌以礼,安有敢證其谬者。」
2.扬言。《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俊疑飞漏言,还朝,反倡言飞逗遛不进。」《聊斋志异。卷四。田七郎》:「林儿意益肆,倡言丛众中,诬主人妇与私。」
《漢語大詞典》:疏条(疏條)
亦作“疎条”。 粗壮的枝条。 北周 庾信 《竹枝赋》:“惟我生民,虽復疎条劲柘,促节贞筠,杖端刻鸟,角首图麟,岂能相予此疾,将予此身?”
亦作“疎条”。 谓逐条陈述。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张贵妃:“时 后主 怠於政事,百司啟奏,并因宦者 蔡临儿 、 李善度 进请, 后主 倚隐囊,置 张贵妃 於膝上共决之。 李 蔡 所不能记者, 贵妃 并为疏条,无所遗脱。”
《国语辞典》:著墨  拼音:zhuó mò
描绘、陈述。如:「这件事稀松平常,不值得多著墨,大肆渲染。」
分类:描绘陈述
《國語辭典》:罗缕(羅縷)  拼音:luó lǚ
详列细述。清。袁枚〈祭妹文〉:「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
分類:陈述
《國語辭典》:语气(語氣)  拼音:yǔ qì
说话的口气。有决定、商榷、疑问、惊叹、祈使、命令等的分别。
《漢語大詞典》:启者
旧时书信中开始陈述之套语。 清 林则徐 《致琦善》书:“敬启者:客岁冬腊两月,连肃贺笺。”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拜启者:前尝由 江户 奉一书,想经察入。”
《漢語大詞典》:面称(面稱)
(1).当面称颂。隋书·经籍志一:“其后君尊於上,臣卑於下,面称为諂,目諫为谤。” 郑玄 《诗谱序》“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 唐 孔颖达 疏:“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諂,目諫不为谤。”
(2).当面陈述。《捻军史料丛刊·军情》:“ 左宗棠 前次面称,该处兵力尚非不足。” 盛宣怀 《致陈尚书再启》:“ 蒋少穆 面称: 益吾 病不问事。”
《國語辭典》:口具  拼音:kǒu jù
当面陈说。南朝陈。徐陵 为陈武帝与周家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一二因使人宇文平口具。其怀耿耿,故此相白。」
《國語辭典》:供称(供稱)  拼音:gōng chēng
答覆审讯。《老残游记》第一五回:「魏老儿供称:『月饼是大街上四美斋做的,有毒无毒,可以质證了。』」
分類:陈述交代
《國語辭典》:亲供(親供)  拼音:qīn gōng
1.旧称官吏亲自书写的履历表。《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过几日,病好了,到京去填写亲供回来,亲友东家,都送些贺礼。」
2.法律上指被告亲口承认的供辞。
《漢語大詞典》:奏笺(奏牋)
汉 时向州郡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迄至 后汉 ,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牋。”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於郡将曰奏牋。”
《漢語大詞典》:自状(自狀)
自己陈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李姓非一:“观 太白 自敍之书云:‘ 白 家世本 金陵 。’此其自状明甚。” 清 周参元 《升庵先生年谱》:“‘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虽无补於事业,求不负乎君亲……’此公自状实録。”
分類:自己陈述
《國語辭典》:动词(動詞)  拼音:dòng cí
表示人、物的行为、动作或事件的发生之词,如鸣、见、有、会等。从动词有无接受之对象来分,有外动词、内动词两类;从它与其他动词连用与否来分,则有一般动词与助动词两类。也称为「动字」、「谓词」。
《漢語大詞典》:私布
私自陈述。左传·昭公十六年:“ 侨 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国语·晋语四:“敢私布於吏,唯君图之!” 韦昭 注:“布,陈也。”
《國語辭典》:报告(報告)  拼音:bào gào
1.陈述,一般多为下对上。如:「这事我须回营报告。」
2.宣告。《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
3.报告的言语内容或文书。如:「口头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
4.应用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属员向上级陈述意见时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