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蹇讷(蹇訥)
谓说话迟钝木讷。蹇,通“ 謇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或偶有敷陈,稍愜圣旨,怯懦蹇訥者,口虽奏而未尽其心;姦诈辩词者,言虽当而未必有理。”
分類:迟钝木讷
《漢語大詞典》:讷讷(訥訥)
(1).说话迟钝谨慎貌。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公为人孝谨和易,事父母常为孺子欢,与乡人言,訥訥不出口,尤不与公府事。” 清 恽敬 《后二仆传》:“ 敬 束下素严, 夏清 、 柳芳 皆布衣履,言语訥訥然,以此得久,然即死因也。”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微笑着,经常是和蔼而沉默的。说起话来,有时讷讷然的,总是不肯多说的样子。”
(2).低语貌。 李若水 《在柴达木盆地》:“当他和我们一块看见了这座城堡,他的多纹的脸上出现了怎样惊讶的表情呵!他抬头凝望,嘴里讷讷着。”
《漢語大詞典》:缓留(緩留)
缓慢迟钝。 汉 王充 论衡·物势:“利剑长戟,手足健疾者胜,顿刀短矛,手足缓留者负。”
分類:缓慢迟钝
《漢語大詞典》:騃滞(騃滯)
愚笨迟钝。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外篇三:“吾十五六岁虽甚騃滞,而识趣则不离乎纸笔,性情则已近於史学。”
《國語辭典》:涩滞(澀滯)  拼音:sè zhì
1.阻涩、不顺畅。《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僶俛秋冬,船道涩滞。」
2.言语钝塞,思路迟缓或表情痴呆的样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觑了他涩滞气色,听了他微弱声息。」《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眼见得礼貌粗疏,语言涩滞。」
《漢語大詞典》:迟蹇(遲蹇)
谓才智迟钝低劣。 宋 孔文仲 《制科策》:“辨给者获用而迟蹇者被退。”
《漢語大詞典》:吃讷(吃訥)
(1).说话迟钝且结结巴巴。北史·齐纪中·孝昭帝:“ 废帝 吃訥,兼仓卒,不知所言。”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刘讽》:“ 紫绥 素吃訥,令至,但称‘鸞老鸞老’。”
(2).谓不善言辞。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二状》:“臣窃自痛,人品猥细,言语吃訥。”
(3).指文字佶屈聱牙。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所存《咏史》二章,吃訥陈腐可笑。当时亦以为工。”
《漢語大詞典》:佯呆
(1).谓假装麻木迟钝。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四折:“喒却且尽教佯呆着休劝,请夫人更等三年。”
(2).假装痴笨。多用作反语,实指真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君瑞 闻言越越地笑:‘吾师情性好佯呆。又不是儒书载,分明是圣教説:“有生必有死,无生亦无灭。”生死人常理,何须恁怕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我佯呆,我佯呆,一向志诚,不道他心趄。”
《漢語大詞典》:眼钝(眼鈍)
视觉迟钝。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你则是忒现新,忒忘昏,更做道你眼钝。”《玉娇梨》第十一回:“小老为何这等眼钝?这人你曾见过。”
分類:视觉迟钝
《漢語大詞典》:重拙
迟钝、笨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 北直 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
分類:迟钝笨拙
《国语辞典》:口钝(口钝)  拼音:kǒu dùn
口舌迟钝、不善于言谈。如:「他口钝得很,那里懂得说些拍马屁的话!」也作「口讷」。
《漢語大詞典》:钝蒙(鈍蒙)
迟钝蒙昧。 宋 梅尧臣 《送杨辩青州司理》诗:“ 青 土饶嘉枣,无以人钝蒙。”
分類:迟钝蒙昧
《漢語大詞典》:钝废(鈍廢)
迟钝无用。 清 唐孙华 《冬日书怀》诗之四:“老至成钝废,行当谢丹铅。”
分類:迟钝无用
《漢語大詞典》:骀骀(駘駘)
疲塌迟钝貌。 明 冯梦龙 山歌·打人精:“姐见子郎来駘駘里介弗起身,你再像寺里金刚假大人。” 章炳麟 《艾如张董逃歌序》:“民志益涣,駘駘似无傅丽。”
分類:疲塌迟钝
《漢語大詞典》:朴涩(朴澀)
质朴迟钝。南齐书·焦度传:“为人朴涩,欲就 太祖 求州,比及见,意色甚变,竟不得一语。”
分類:质朴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