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税收(稅收)  拼音:shuì shōu
政府稽徵各项租税所得收入。
《國語辭典》:贝子(貝子)  拼音:bèi zǐ
1.清朝宗室及蒙古外藩的第六级爵职。地位在贝勒之下,镇国公之上。也称为「固山贝子」。
2.俗称用贝壳制成的钱币为「贝子」。
《漢語大詞典》:资尽(資盡)
指金银货币。尽,通“ 贐 ”。吕氏春秋·务本:“临财物资尽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 陈奇猷 校释引 王念孙 曰:“尽读为賮。”
《國語辭典》:法币(法幣)  拼音:fǎ bì
法律赋与强制通用的货币。如本位货币、辅币等。也称为「法货」。
《漢語大詞典》:征布
征收的税款。布,货币。周礼·地官·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
《漢語大詞典》:直百钱(直百錢)
三国 时, 蜀 刘备 所铸货币的一种。一枚金属钱币抵币值一百。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军用不足, 备 甚忧之。 刘巴 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 备 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胡三省 注:“直百钱,一钱值百也。 杜佑 曰:‘ 蜀 铸直百钱,文曰直百。亦有勒为五銖者,大小称两如一焉。’”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 刘蜀 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第二种是直百,大概是由第一种演变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铢重,后来越变越小,每枚不到半铢。”
《漢語大詞典》:财布(財布)
钱财。布为古代一种货币。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警喻》:“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於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
分類:钱财货币
《漢語大詞典》:币法(幣法)
国家所规定的货币法制。 宋 叶适 《司农詹公墓铭》:“逃卒千人入 大冶 ,因铁铸钱乱币法,刼掠为变。”
《漢語大詞典》:垫陌(墊陌)
唐 代货币制度的一种变通措施。从一缗中抽除若干钱仍作一缗计算,以此弥补国家的财用不足。一缗即一贯,足数是千钱。陌,指百钱。从缗推算至百,百钱中抽除若干仍作百钱计算,叫“垫陌”,又称“除陌”。新唐书·食货志四:“经费屈竭, 皇甫鎛 建议,内外用钱每緡垫二十外,復抽五十送度支以赡军……寻以用钱垫陌不一,詔从俗所宜,内外给用,每緡垫八十。” 宋 程大昌 考古编·缗钱省陌:“ 元和 十二年,民间垫陌有至七十者。”按,垫陌的实际数,各时期不同。如 元庆 元年九月敕,以九百二十文为一贯,每陌合九十二文。 天祐 二年四月敕,以八百五十文为一贯,每陌合八十五文。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泉货
《國語辭典》:外币(外幣)  拼音:wài bì
外国的货币。
《國語辭典》:总值(總值)  拼音:zǒng zhí
全部的价值。如:「这批货品的总值超过一百万。」
《國語辭典》:币制(幣制)  拼音:bì zhì
国家规定的货币制度。包括由何单位发行,用什么做货币、货币的单位、及纸币的发行、硬币的铸造及流通等制度。清。徐珂《清稗类钞。鉴赏类。大内藏万年图宝》:「《万年图宝》册页一大本,绘历代钱币,以金碧色摹画逼肖。原器自伏羲、帝昊以至乾隆制钱,其间经过之币制,悉载无遗,图下皆注明沿革也。」《孽海花》第一○回:「无人种思想,无家族思想,无宗教思想;废币制,禁遗产,冲决种种网罗,打破种种桎梏。」
《漢語大詞典》:中钞(中鈔)
清 代称票面五十贯与百贯的货币为“中钞”。 清 王瑬 《钞币议》:“钞分为七等:曰五千贯,曰千贯,曰五百贯,为大钞;曰百贯,曰五十贯,为中钞;曰十贯,曰二贯,为小钞。”
《國語辭典》:下币(下幣)  拼音:xià bì
低价位的货币。《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国语。周语下》:「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三国吴。韦昭。注:「贾侍中曰:『虞、夏、商、周金币三等,或赤,或白,或黄,黄为上币,铜铁为下币。』」
《漢語大詞典》:贝货(貝貨)
古代用贝作货币,称“贝货”。汉书·食货志下:“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
分類: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