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黎母国(黎母國)
指 黎 人聚居之地。 宋 苏轼 《和陶〈杂诗〉》之十一:“今兹 黎母 国,何异 于公乡 。”参见“ 黎母山 ”。
分類:聚居
《漢語大詞典》:黎母山
山名。在 海南省 中部, 五指山 的旧称。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蛮·黎:“ 海南 四郡坞土蛮也。坞直 雷州 ,由 徐闻 渡,半日至。坞之中有 黎母山 ,诸蛮环居四傍,号 黎 人。”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黎人》:“ 黎母山 高大而险,中有 五指 、 七指 之峰,生 黎 兽居其中,熟 黎 环之。”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相传太古之时,雷摄一卵至山中,遂生一女。岁久,有 交阯 蛮过海採香者,与之相合,遂生子女,是为 黎 人之祖。因名其山曰 黎母山 。”亦省称“ 黎山 ”、“ 黎母 ”。 宋 楼钥 《送万耕道帅琼管》:“ 黎山 千仞摩苍穹,顓顓独在大海中。”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生 黎 所居絶远,外人不能至其境至 黎母 之颠。”参阅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二四引《平黎记》
《漢語大詞典》:棚寮
指储置建筑材料或供工人聚居的棚屋。 孙中山 《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革命党之於国家,即如棚寮之於洋楼,党有力量,可以建国。”
《國語辭典》:集居  拼音:jí jū
聚落社会在空间上所展现的一种活动样貌,家户之间紧邻而居的情况十分明显,单独一户或二户散处田间的情景极为少见。参见「散居」条。
《國語辭典》:糠市  拼音:kāng shì
贫民聚居的地方。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糠市》:「洛阳振德坊皆贫民,例享糟糠之薄,贺知章目为糠市。」
《國語辭典》:土围子(土圍子)  拼音:tǔ wéi zi
用土堆砌起的围墙。多为旧时保护村庄或农家设施。
《漢語大詞典》:屯庄(屯莊)
屯田户聚居点。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初,设 黑龙江 屯庄, 呼兰 立庄四十所,选 盛京 旗丁携家往,官为资装筑屋庀具。”
分類:屯田聚居
《國語辭典》:唐人街  拼音:táng rén jiē
中国人侨居于欧、美两大洲,各大城市间,经商设店而形成的市街,西方人称为「唐人街」。《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逛过唐人街,随便吃了一顿饭。」也称为「华埠」、「中国城」。
《漢語大詞典》:燕脂坡
汉 代 长安 妓坊。后亦泛指妓女聚居之处。 宋 苏轼 《百步洪》之二:“不学 长安 閭里侠,貂裘夜走 燕脂坡 。”一本作“臙脂坡”。 王十朋 集注引 李厚 曰:“ 臙脂坡 , 长安 妓馆坊名。” 程善之 《古意》诗:“ 燕支坡 上夜灯出,不知买醉谁家楼。”
《漢語大詞典》:野狐落
唐 宫中巷名。宫人聚居之处。新唐书·温造传:“ 大和 二年,内 昭德寺 火,延禁中‘野狐落’。 野狐落 者,宫人所居也。”《续说郛》卷十九引 明 曹安 谰言长语:“诗词中有院落、篱落、村落、部落。落,居也。 唐 宫中巷有 野狐落 ,落亦居也。”一说, 唐 宫人葬处。 清 方以智 通雅·宫室:“ 野狐落 即 宫人斜 《青藤路史》云: 唐 宫人葬处名 野狐落 。”
《国语辞典》:柳门花户(柳门花户)  拼音:liǔ mén huā hù
妓院。妓女聚居的地方。也作「柳户花门」、「花门柳户」。
《國語辭典》:自然村  拼音:zì rán cūn
自然形成的村落。
《国语辞典》:伯克制度  拼音:bó kè zhì dù
清代在新疆回部(即维吾尔聚居区)依其原有的伯克称谓,设置阿奇木伯克、伊沙噶伯克等,依次递降,置官叙品,所形成的地方政治体制,称为「伯克制度」。
《国语辞典》:贫民区(贫民区)  拼音:pín mín qū
贫民聚居的地区。如:「德蕾莎修女一生慈悲为怀,长期致力于贫民区的救济工作,故有『贫民窟圣人』美誉。」
《国语辞典》:井窝子(井窝子)  拼音:jǐng wō zi
旧日北平卖水的人,于水井旁建屋聚居,人皆称其处为「井窝子」。也称为「水窝子」。
《國語辭典》:侗剧(侗劇)  拼音:dòng jù
侗族的戏剧。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区。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于贵州。其表演形式最初仅两人坐唱,后来发展为走唱,角色不多,舞台动作简单,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仅置桌、凳等。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由男演员扮演女角。唱腔有平调、哭板、仙腔及民歌调子,主要伴奏乐器为二胡、琵琶、锣、铃、钹、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