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若若
(1).长而下垂的样子。《汉书·佞幸传·石显》:“ 牢 邪 石 邪, 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綬若若邪!” 颜师古 注:“若若,长貌。” 唐 柳宗元 《故尚书户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间刘氏志文》:“若若紫綬,荣于高堂。” 清 钱谦益 《渡淮河闻何三季穆之讣》诗:“自言星星髮,不紆若若綬。”
(2).众多的样子。列子·力命:“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
(3).每每,常常。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猴》:“女自是精爽迷罔,顿如痴人,正昼眠睡,暮则华妆艷饰,伺夜,若若有所之。”
《國語辭典》:沿溯(沿泝)  拼音:yán sù
顺流或逆流。唐。独孤及 雨晴后陪王员外泛后湖得溪字诗:「沿溯任舟楫,欢言无町畦。」
《漢語大詞典》:洄沿
谓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始宁墅》诗:“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唐 韩愈 《送灵师》诗:“寻胜不惮险, 黔江 屡洄沿。” 清 龚自珍 《桐君仙人招隐歌》:“两家息壤殊不远, 江 东 浙 东一棹堪洄沿。”
《漢語大詞典》:溯游(泝游)
顺流而下。尔雅·释水:“逆流而上曰泝洄,顺流而下曰泝游。”
分類:顺流而下
《漢語大詞典》:沿波
(1).顺着水流。亦指顺流而下的水波。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 油水 又东曲,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参见“ 沿波讨源 ”。
(2).比喻承袭过去的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 枚 贾 追风以入丽, 马 扬 沿波而得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偶然寄兴,借此消閒,名士风流,往往不免,乃至元邱校尉,亦復沿波。” 叶景葵 《〈蔽庐丛志〉序》:“ 唐 宋 而后,情貌日渝,沿波逐靡,取径殊涂。”
《國語辭典》:沿波讨源(沿波討源)  拼音:yán bō tǎo yuán
沿著河流探求水源。语本《文选。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比喻探究事物本末。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作「沿流讨源」、「沿流溯源」。
分類:深究本末
《漢語大詞典》:哀痛诏(哀痛詔)
封建帝王因灾害频至、民不聊生、内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诏书。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末年遂弃 轮臺 之地,而下哀痛之詔,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前蜀 韦庄 《赠薛秀才》诗:“但闻哀痛詔,未睹凯旋歌。”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引 清 蒋琦龄 《中兴十二策》:“不幸而运值中否,灾害并至,则必下哀痛之詔,追悔既往,深自刻责,期与天下更始。”
《國語辭典》:臆断(臆斷)  拼音:yì duàn
凭一己的臆测作主观的判断。《抱朴子。内篇。微旨》:「世人信其臆断,仗其短见,自谓所度,事无差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
《漢語大詞典》:还拜(還拜)
回答别人的跪拜敬礼而下拜。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 十三妹 把身子闪在一旁,也不来拉,也不还拜,只説了一句:‘这倒不敢当此大礼。’”
《漢語大詞典》:缒城(縋城)
由城上缘索而下。旧唐书·李绛传:“ 絳 初登陴,左右请 絳 縋城,可以避免, 絳 不从。”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此卒夜縋城走,投 曹翰 ,具言城中虚实。”
分類:城上而下
《漢語大詞典》:注坡
谓从斜坡上急驰而下。宋史·岳飞传:“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鎧习之。子 云 尝习注坡,马躓,怒而鞭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 杜牧之 ,如铜丸走阪,骏马注坡。”
《國語辭典》:山洪  拼音:shān hóng
因暴雨或积雪融化,从山中奔泻而下的大水。如:「山洪暴发,冲毁了下游的道路和桥梁。」
《漢語大詞典》:小支
即胡,戈戟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后汉书·吕布传:“ 布 弯弓顾曰:‘诸君观 布 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鬭。’” 李贤 注:“周礼·考工记曰:‘为戟博二寸,内倍之,胡参之,援四之。’ 郑 ( 郑众 )注云:‘援,直刃;胡,其孑也。’小支,谓胡也。即今之戟傍曲支。” 北周 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弯弓则戟破小支,抽剑则泉飞枯井。”
《國語辭典》:肉飞仙(肉飛仙)  拼音:ròu fēi xiān
隋人沈光能在高空跳下,用手掌著地倒行,当时人称他为「肉飞仙」。见《隋书。卷六四。沈光传》。后以「肉飞仙」称行动敏捷的人。
《漢語大詞典》:画幡(畫幡)
亦作“ 画旛 ”。 有画饰的长方而下垂的旗子。史记·封禅书:“其秋,为伐 南越 ,告祷 太一 。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曰‘灵旗’。” 明 袁宏道 《侵晓见闺人礼忏》诗:“残月微微散晓星,牕风吹动画旛铃。”
《漢語大詞典》:悬注(懸注)
倾流而下;从高处下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锺水:“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山下出泉:“水出高原,悬注而莫之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