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下泄
下行;下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明 高启 《畣余新郑》诗:“丹中感癘得下泄,刃搅肠腹闻咿嚶。”
分類:下行下泻
《漢語大詞典》:切切
相互敬重切磋勉励貌。广雅·释训:“切切,敬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导之以道而勿强也,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憘,朋友切切。”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朋友之集,类味之游,莫切切进德,誾誾修业,攻过弼违,讲道精义。”
(1).急切,急迫。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夫辩国家之政事,论执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 宋 朱熹 《壬午应诏封事》:“切切然今日降一詔,明日行一事。”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公切切焉欲其讲学,是何主意?”
(2).哀怨、忧伤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子胥 知王好之,每入与语,遂有勇壮之气,稍道其讎,而有切切之色。”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形惸惸而外施,心切切而内圮。” 唐 韦夏卿 《别张贾》诗:“切切别思缠,萧萧征骑烦。” 宋 梅尧臣 《思归赋》:“切切余怀,欲辞印綬。”红楼梦第二六回:“独立墻角边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3).恳挚。后汉书·窦武传:“而詔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 宋 梅尧臣 《送韩六玉汝宰钱塘》诗:“今逾二十年,志愿徒切切。” 明 李东阳 《泊故城》诗:“同袍乌臺彦,待我心切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小年》:“主人切切挽留,不闻应答。”
(4).深切。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王荆公 退居 钟山 ,切切以 吕吉甫 为恨。”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我想兄弟一别,早已三年光景,时常切切在心,未敢有忘。” 明 袁宏道 《叙梅子马王程稿》:“ 梅子 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义居:“自以身在季,不得专,切切为恨。”
(5).再三告诫之词。多用于下行公文结尾。 清 林则徐 《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切切!”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兹留数语,令尔细思,或有幡然之悟,执此求见,仍不失为中土花民也。切切。此諭。” 毛泽东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切切。此布。”
(6).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诗·桧风·素冠》“我心藴结兮” 毛 传:“援琴而絃,切切而哀作。”后汉书·窦武传:“外閒切切,请出御 德阳前殿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穿楼而过,闻人语切切。” 鲁迅 《彷徨·祝福》:“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7).象声词。形容声音凄切。 南朝 齐 谢朓 《宣城郡内登望》诗:“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 唐 皇甫冉 《魏十六还苏州》诗:“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前蜀 贯休 《夜夜曲》:“蟪蛄切切风骚骚,芙蓉喷香蟾蜍高。” 宋 罗烨 《姑苏钱氏归乡壁记于道》诗:“碧落翩翩飞雁过,青山切切子规啼。”《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切切夕风急,露滋庭草湿。良人去不回,焉知掩闺泣。”
《漢語大詞典》:下行
(1).文字自上而下直写直排的形式。汉字在改为横写横排以前,书写和印刷都是从上到下的,故称“下行”。
(2).公文从上级发往下级。《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勑既下行,水楔不通,州县相知,牓标道路。”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镇抚司:“一切刑狱不復关白本卫堂官,即堂官所下行者,亦径自具奏请旨,堂官不得与闻。”
(3).船从上游向下游行驶。如:我们从 武汉 乘船下行至 上海 。
(4).指声音从高到低。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上行下行气流都得增加。下行而作轻弱的声音时,声带未并合,肺内空气与外面空气、压力相差微细。”
《漢語大詞典》:解装(解裝)
卸下行装。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天子乃輟驾迴虑,息徒解装。” 李周翰 注:“解息徒卸装具。” 宋 苏辙 《次韵子瞻游径山》:“解装投锡不復去,纷纷四合来乌鳶。” 清 钱谦益 《瑞光寺兴造记》:“先君停舟解装,与 远公 逢迎笑言之状,显显然在心目间。”
分類:下行行装
《漢語大詞典》:沿溯
亦作“ 沿溯 ”。亦作“ 沿遡 ”。
(1).顺水下行与逆水上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夏水襄陵,沿泝阻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 淮水 又逕 义阳县 故城南……有 九渡水 注之,水出 鷄翅山 ,溪涧瀠委,沿遡九渡矣。”
(2).引申为泛舟。 南朝 梁 何逊 《晓发》诗:“且望沿泝剧,暂有江山趣。” 唐 元稹 《梦游春》诗:“夜夜望天河,无由重沿泝。”
(3).沿流而下。 南朝 梁简文帝 《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诗》序:“兰觴沿泝,蕙肴来往。”
(4).沿袭追溯。 清 王宗炎 《〈白雨斋词话〉序》:“词之为体,诗以为禰,曲以为子;识者为之,莫不沿溯 汉 魏 ,游衍 屈 宋 ,以蘄上闚三百篇之恉。”
《漢語大詞典》:照得
查察而得。旧时下行公文和布告中常用。 宋 曹彦约 《豫章苗仓受纳榜》:“今照得所在郡县受纳苗米加耗数目,已失祖宗之旧。” 明 张居正 《议处史职疏》:“照得史臣之职,以纪録起居为重。”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叔齐 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照得今 殷王 纣 ,乃用其妇人之言……此示。’”
《漢語大詞典》:偃草
(1).风吹草倒。晋书·索靖传:“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
(2).比喻道德教化见成效。语本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晋书·潘尼传:“学犹蒔苗,化若偃草。”
(3).比喻教令迅速下行。 宋 王禹偁 《大阅赋》:“申军令於偃草,揭灵旗於画荆。”参见“ 偃风 ”。
《漢語大詞典》:偃风(偃風)
(1).比喻教化普及。语本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南齐书·乐志三》:“偃风裁化,暅日敷祥。”
(2).草倒伏于风中。 清 赵翼 《右手忽患风痹食指中指不能把笔将成痼疾矣》诗:“离披偃风草,槎枒触眼刺。”
《漢語大詞典》:峛崺
(1).逦迤。连绵不断貌。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 东岳 而知众山之峛崺也。” 明 王慎中 《登金山口绝顶》诗:“瞻峯皆峛崺,陟涧数回缅。” 清 恽敬 《望仙亭记》:“ 谷鹿州 之东,接 京家山 ,陂陁峛崺,具隈蔚之盛。”
(2).供上下行走的斜道。汉书·扬雄传上:“登降峛崺,单埢垣兮。” 颜师古 注:“峛崺,上下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官符
(1).旧时阴阳家所谓凶神之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刀砧、天火、重丧、天贼、地贼、血支、血忌、归忌、黑道、土瘟、天狗、大败、蚩尤、官符、死炁、飞廉、受死、火星、河魁、鉤绞、焦坎、游祸、灭门、的呼等凶神。”《花城》1981年第6期:“今年运气太坏,怕运里带有官符,经这一回事,明年快就出运,亦不一定。”
(2).官府下行的文书。 清 程恩泽 《索炬叹》诗:“官符夜下鳩丁男,明日行縢舁贵官。” 清 唐孙华 《发粟行》:“官符火急催租忙,鞭笞流血尽成疮。”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徒役虽横,犹必假借官符而后得志。”
《漢語大詞典》:指令
(1).指示命令。 唐 韩愈 《魏博节度使沂国公先庙碑铭》:“号登 元和 ,大圣载营。风挥日舒,咸顺指令。” 元 柳贯 《浦阳十咏·昭灵仙迹》:“真仙帝遣司风雨,唤起渊龙听指令。” 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立刻就传来了上面的指令,将军的遗体就地火葬。”
(2).下行公文的一种。对下级机关有所指示时用之。《新华日报》1943.9.18:“在次长的办公桌上,有电话机,来往的公事信,一切的指令、计划、方案与文件。”
(3).指定电子计算机实现某种控制或运算的代码。包括操作功能和操作对象等内容。
《漢語大詞典》:记迹(記迹)
(1).记录考实。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当 王莽 代 汉 ,改置柱下五史,听事侍旁,记迹言行,盖效古者动则左史书之,此其义也。”
(2).记下行实。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留生记迹,付灭忘情,今觉往觉,不晦不明。”
《漢語大詞典》:纸牌(紙牌)
(1).用硬纸制成的博戏之具。印有各种点子、图案或文字,形式多样,用法各异。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有纸牌,其部有四:曰钱,曰贯,曰十,曰万。而立都总管以统之,大可以捉小,而总管则无不捉也。其法近於 孙武 二駟之术,而 吴 中人有取九而捉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叶子戏:“ 马令 《南唐书》: 李后主 妃 周氏 又编金叶子格,即今之纸牌也……则纸牌之戏, 唐 已有之。今之以《水滸》人分配者,盖沿其式而易其名耳。”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家中有无数的武器,同时也有无数的玩具:有锣,有鼓,有笛子胡琴,渔鼓简板,有骨牌纸牌,无不齐全。”
(2).旧时下行公文名。 明 唐顺之 《三沙贼遯疏》:“查得先据守备 卢相 呈抄 蒙狼山 副总兵官 曹克新 纸牌,奉提督 李军门 钧牌,备仰副总兵官督同卑职相度各兵船损坏撤回营前沙停泊修理。”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范槚》:“今以旗甲守舡,而用其十人为夫,彼利得僦直,趋役必喜,第须一纸牌耳。”
《漢語大詞典》:札子
(1).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水浒传》第十六回:“ 梁中书 道:‘我有心要抬举你,这献生辰纲的札子内,另修一封书在中间,太师面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来。’”如: 宋 王安石 有上皇帝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2).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下行文书。用于发指示或委职派差。 清 遯庐 《童子军·警鼓》:“我那县太爷,奉了本府大人的札子,説是民间私设的学堂,一概不准学习兵操,仰该县一律禁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不到十来天工夫,他便接连着奉了两个札子,委了筹防局的提调与及山货局的会办了。”
(3).乐器名。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乾淳教坊:“马后乐:拍扳, 吴兴祖 ……札子, 孟清 、 时世俊 。”
《漢語大詞典》:堂札(堂劄)
(1).犹堂帖。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曾见 唐 人堂帖,宰相签押,格如今之堂札子也。”后亦以泛称下行公文。《六部成语·吏部·堂札》注:“堂官委派属员差务所给之札付曰堂札。”
(2). 宋 时称上宰相的公文。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文书:“堂札:上宰执之公札也。”
《漢語大詞典》:牒呈
(1).下呈上的文书。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公移》:“今制……下达上者曰咨呈,曰案呈,曰呈,曰牒呈,曰申。”
(2). 清 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