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8,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玉簪
玉容
双成
丽人
子女
翠鬟
娥眉
粉面
姹女
琼英
翠蛾
长眉
云髻
艳色
红巾
《國語辭典》:玉簪  拼音:yù zān
1.首饰,玉制的发簪。南朝梁。刘孝威〈妾薄命〉诗:「玉簪久落鬓,罗衣长挂屏。」也称为「玉搔头」。
2.植物名。百合科紫萼属,多年生草本。具毒性,高约一公尺。叶大,呈绿色,卵形。六、七月开白或淡紫色花,含蕊如簪头,有香味。其叶可治蛇伤,花可治喉痛。
《國語辭典》:玉容  拼音:yù róng
1.美丽的容颜。《文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西北有高楼》:「玉容谁得顾?倾城在一弹。」
2.对他人容貌的敬称。《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俯觌嘉客,仰瞻玉容。」
《漢語大詞典》:双成(雙成)
(1). 董双成 。神话中 西王母 侍女名。见《汉武帝内传》。 唐 白居易 《长恨歌》:“金闕西厢叩玉扃,转教 小玉 报 双成 。”
(2).借指美女。《全唐诗》卷七五六载《春》诗:“绣衣白马不归来, 双成 倚槛春心醉。” 宋 徐铉 《柳枝词》之九:“新词欲咏知难咏,説与 双成 入管弦。”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 秦淮 佳丽,近有 双成 ,年甚綺,才色为一时之冠。”
《國語辭典》:丽人(麗人)  拼音:lì rén
美人、佳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國語辭典》:子女  拼音:zǐ nǚ
1.泛指一般男女。《礼记。乐记》:「獶杂子女,不知父子。」
2.儿子与女儿。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但怜己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
3.旧时指年轻、貌美的女子。《周书。卷七。宣帝纪》:「才及踰年,便恣声乐,采择天下子女,以充后宫。」
《國語辭典》:翠鬟  拼音:cuì huán
女子的发髻。唐。高蟾 华清宫诗:「何事金舆不再游,翠鬟丹脸岂胜愁。」
《國語辭典》:娥眉  拼音:é méi
1.形容女子眉毛的美好。《楚辞。屈原。大招》:「嫭目宜笑,娥眉曼只。」《文选。枚乘。七发》:「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也作「蛾眉」。
2.美女。唐。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也作「蛾眉」。
分類:女子美女
《國語辭典》:粉面  拼音:fěn miàn
粉嫩洁白的脸。《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漢語大詞典》:姹女
亦作“奼女”。
(1).少女;美女。《后汉书·五行志一》:“ 河间 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 唐 罗邺 《自遣》诗:“春巷摘桑喧姹女,江船吹笛舞蛮奴。” 梁启超 《澳亚归舟杂兴》诗:“姹女不知家国恨,更弹 汉 曲入胡琴。”
(2).道家炼丹,称水银为姹女。《参同契》卷下:“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蒋一彪 集解引 彭晓 曰:“河上姹女者,真汞也。见火则飞腾,如鬼隐龙潜,莫知所往。” 唐 刘禹锡 《送卢处士》诗:“药炉烧姹女,酒瓮贮贤人。” 唐 陆龟蒙 《自遣》之二八:“奼女精神似月孤,敢将容易入洪炉。”《西游记》第十九回:“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婴儿,道教对铅之称。
《國語辭典》:琼英(瓊英)  拼音:qióng yīng
1.如玉一般的美石。《诗经。齐风。著》:「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汉。毛亨。传:「琼英,美石似玉者,人君之服也。」也作「琼莹」。
2.蔷薇科「梅花」的别名。参见「梅花」条。唐。宋璟 梅花赋:「若夫琼英缀雪,绛萼著霜,俨如傅粉。」
《漢語大詞典》:翠蛾
(1).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 唐 薛逢 《夜宴观妓》诗:“愁傍翠蛾深八字,笑回丹脸利双刀。” 金 王浍 《感遇》诗:“游子去万里,空闺歛翠蛾。” 明 王廷陈 《闻筝》诗:“思繁纤指乱,愁剧翠蛾顰。”
(2).借指美女。 前蜀 韦庄 《河传》词:“翠娥争劝 临卭 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御沟晓发》词:“曙色远连山色起,青螺。回首微茫忆翠蛾。”
《漢語大詞典》:长眉(長眉)
(1).纤长的眉毛。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 晋 崔豹 古今注·杂注:“ 魏 宫人好画长眉。” 南朝 梁 何逊 《离夜听琴》诗:“美人多怨态,亦復惨长眉。”
(2).借指美女。 唐 李贺 《湖中曲》:“长眉 越 沙采兰若,桂叶水葓春漠漠。” 唐 李贺 《许公子郑姬歌》:“自从小靨来东道,曲里长眉少见人。”
《國語辭典》:云髻(雲髻)  拼音:yún jì
女子盘捲如云的发髻。《文选。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脩眉联娟。」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髻堆鸦。」
《國語辭典》:艳色(豔色)  拼音:yàn sè
美丽的容姿。晋。陶渊明〈闲情赋〉:「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文选。赵至。与嵇茂齐书》:「荣曜眩其前,艳色饵其后。」
《國語辭典》:红巾(紅巾)  拼音:hóng jīn
1.红色的领巾或头巾。《水浒传》第三四回:「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鎗,早把一行人围住。」
2.特称元末韩林儿、徐寿辉、明玉珍等徒众,为灭元的主力。
《漢語大詞典》:红巾军(紅巾軍)
亦省称“ 红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