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鸣钟鼓(鳴鍾鼓)
国语·晋语五:“ 宣子 曰:‘……今 宋 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於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 宋 。”后以“鸣钟鼓”谓声讨他人的罪行。《后汉书·董卓传》:“今臣輒鸣钟鼓如 洛阳 ,请收 让 等,以清姦秽。” 李贤 注:“鸣钟鼓者,声其罪也。论语曰:‘小子鸣鼓而攻之。’”
《漢語大詞典》:正罪
(1).真正的罪行或罪犯。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故一人伏正罪,而万家蒙乎福者,圣主行之不疑。”后汉书·霍谞传:“是为刑宥正罪,戮加诬侵也。”
(2).定罪;治罪。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按臣笞将领:“ 熊 即於马上褫 佟 下,就地綑打一百收监,随亦奏闻正罪。”《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陈侯 即欲将 吁厚 行戮正罪。”
(3).应得之罪。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世名 已别过母妻,特来就死,惟求速赐正罪。”
《漢語大詞典》:承引
招认罪行。魏书·刑罚志:“或拷不承引,依证而科;或有私嫌,强逼成罪。”《唐律·断狱一·讯囚察辞理》:“若赃状露脸,理不可疑,虽不承引,据状断之。”
《漢語大詞典》:衅故(釁故)
罪情,罪行。《后汉书·蔡邕传》:“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如有衅故,自当极其刑诛。”北史·外戚传·李惠:“ 惠 素为 文明太后 所忌,诬 惠 将南叛,诛之…… 惠 本无衅故,天下冤惜焉。”
分類:罪情罪行
《國語辭典》:告罪  拼音:gào zuì
1.面对面交际时的客套话,通常会有自谦的意思。《红楼梦》第四三回:「那赖大的母亲等三四个老嬷嬷告了罪,都坐在小杌子上了。」
2.陈述罪状。《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徒以上囚,则呼与家属告罪,问其服否。」
《漢語大詞典》:笞罪
应受笞刑的罪行。汉书·刑法志:“当斩右止,乃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復有笞罪者,皆弃市。”
分類:笞刑罪行
《漢語大詞典》:追诉(追訴)
(1).追述,追说。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五章:“ 许茂 老汉扼要地向人们追诉了他今天的遭遇。”
(2).对过去的犯罪行为,在法定期限内起诉和追究刑事责任的叫追诉。超过法定期限的,不再追诉。但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则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漢語大詞典》:倒栽
(1).头下脚上地摔倒。 王西彦 《寻常事》:“在黑暗中,两个人一起倒栽下去了。”
(2).把自己的错误、罪行反过来推在揭发人身上。
《國語辭典》:认罪(認罪)  拼音:rèn zuì
承认自己有罪。《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他既自己悔过认罪,你又追念先人,这都是好事。」《红楼梦》第三三回:「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国语辞典》:原犯  拼音:yuán fàn
犯罪者有二次以上的犯罪行为时,称以前所犯之罪为「原犯」。相对于再犯而言。
《國語辭典》:盗犯(盜犯)  拼音:dào fàn
盗窃的犯人。《六部成语注解。刑部》:「盗犯:盗贼之犯也。」
《漢語大詞典》:罪臧
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所得的财物。臧,同“ 赃 ”。汉书·薛宣传:“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漢語大詞典》:劾状(劾狀)
(1).揭发过失或罪行的文状。后汉书·周黄徐姜等传序“遂辞出,投劾而去” 唐 李贤 注:“自投其劾状而去也。”
(2).揭发罪状。新唐书·崔隐甫传:“浮屠 惠范 倚 太平公主 胁人子女, 隐甫 劾状,反为所挤,贬 邛州 司马。”
《漢語大詞典》:白罪
罪行已查清的人。汉书·谷永传:“反除白罪,建治正吏。” 颜师古 注:“罪之明白者,反而除之。”
分類:罪行查清
《漢語大詞典》:案诛(案誅)
查明罪行而处以死刑。史记·酷吏列传:“﹝天子﹞乃尽案诛三长史。”后汉书·侯霸传:“ 霸 到,即案诛豪猾,分捕山贼,县中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