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较正(較正)
校正(别人的说话);辩驳。红楼梦第三四回:“是你説的也罢,不是你説的也罢,事情也过去了,不必较正,把小事倒弄大了。”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又见他( 邓九公 )那阵吹镑懵诈来的过衝,像是有点儿来头,不敢合他较正。”
分類:校正辩驳
《漢語大詞典》:扶与(扶與)
(1).见“ 扶舆 ”。
(2).挟持。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妇人软弱,猥为众彊所扶与执迫,幽阨连日。” 彭铎 校正:“‘与’疑‘舁’,説文:‘舁,共举也。’”
分類:挟持校正
《國語辭典》:扶舆(扶輿)  拼音:fú yú
1.搀扶及担抬。《韩诗外传》卷一○:「弟父之为医也,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史记。卷一一○。匈奴传》:「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
2.盘旋而上。唐。韩愈 送廖道士序:「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
《漢語大詞典》:覈正
核实校正。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羣吏放手,民则弗堪。覈正斗角,公以躬监,正税罔赢,诛责贪惏。”
分類:核实校正
《漢語大詞典》:校刻
校正刊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 嘉靖 初, 南京 国子监祭酒 张邦奇 等,请校刻史书。”
分類:校正刊刻
《漢語大詞典》:核正(覈正)
查核订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裴松之〈三国志〉补:“ 裴松之 补三国志,如驳辨 官渡 之兵数,核正 黎阳 之婚期……俱极允当。”
覈正:核实校正。 清 姚鼐《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羣吏放手,民则弗堪。覈正斗角,公以躬监,正税罔赢,诛责贪惏。”
《漢語大詞典》:齿弟(齒弟)
犹次第。管子·霸言:“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弟择众,是贪大物也。” 戴望 校正引 陈奂 曰:“不最列,不会聚贤人於列位也……齿弟犹次弟,谓不能於众人中次弟以择之也。此皆不愿予人以爵禄,故曰贪大物也。”
分類:次第校正
《漢語大詞典》:审校(審校)
审核校正。《元典章·吏部七·公事》:“今后凡各掌行之事,当该省缘(掾)每日一内销,都事每旬一检举,员外郎每月一审校,错者依例改正,迟者随事举行,毋使日积月增,文繁事弊。”
分類:审核校正
《漢語大詞典》:钧校(鈞校)
考核校正。汉书·律历志上:“ 妄人 请与治历大司农中丞 麻光 等二十餘人杂候日月晦朔弦望、八节二十四气,钧校诸历用状。”
分類:考核校正
《漢語大詞典》:括正
检查校正。新唐书·宇文融传:“ 融 乃奏…… 贾晋 等二十九人为劝农判官,假御史,分按州县,括正丘亩,招徠户口而分业之。”
分類:检查校正
《國語辭典》:校点(校點)  拼音:jiào diǎn
1.校正书籍或文章,并加上标点符号。如:「他在工作之馀校点书籍赚外快。」
2.国君或将领在校场上点阅人马。
《漢語大詞典》:议言(議言)
论议建言。管子·法禁:“身无职事,家无常姓,列上下之间,议言为民者,圣王之禁也。” 尹知章 注:“其有言议,每輒为人以求名誉,非纯粹之道,故圣王禁之也。”一说,议,通“ 讹 ”。 戴望 校正:“议言,当为讹言,假借字也。谓以讹言疑惑民心。” 郭沫若 等集校:“‘议(讹)言为民’即矫称为民请命之意。”韩非子·解老:“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普曜经·论降神品:“或者议言: 拘萨大国 ,其种弘广,眷属兴盛,菩萨应下,降神彼国。”
《漢語大詞典》:墨路
(1).墨线。木工画在木料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 许杰 《邻居》二:“他的斧头下去时,却没有对准墨路。”
(2).比喻规矩。 元 无名氏 《度柳翠》第四折:“饶你嘴尖舌头,依然跟我墨路来。”
《國語辭典》:勘误(勘誤)  拼音:kān wù
校正文字讹误。也作「刊误」。
《漢語大詞典》:萭蒌(萭蔞)
古代校正直角的一种工具,即今之曲尺。周礼·考工记·轮人“萭之以眡,其匡也” 汉 郑玄 注:“等为萭蔞,以运轮上。轮中萭蔞,则不匡剌也。” 清 戴震 考工记图上:“正轮之器,名萭。亦谓之萭蔞。”
《漢語大詞典》:阈值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能产生一个校正动作的最小输入值
刺激引起应激组织反应的最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