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红勒帛(紅勒帛)
(1).用红帛制的腰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成都 ﹞士人家子弟,无贫富皆著芦心布衣,红勒帛狭如一指大,稍异此则共嘲笑,以为非士流也。”
(2).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 刘几 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 欧阳公 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 刘几 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紕繆’字榜之,既而果 几 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漢語大詞典》:赤篆
指旧时道士的符箓。因用朱笔书写,笔画屈曲如篆,故称。 宋 苏轼 《太白词》之二:“飞赤篆,许閶闔,走阴传,行羽檄。”
《漢語大詞典》:行朱
用朱笔在公文上圈押。旧唐书·职官志二:“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分類:朱笔公文
《漢語大詞典》:朱竹
(1).朱笔画的竹,亦指红色的竹。朱笔画竹,始于 宋 苏轼 , 苏轼 在试院时,兴至无墨,遂用朱笔画竹,别有风韵,后代仿效者颇多。 明 谈迁 枣林杂俎·荣植:“按朱竹世未之闻, 元 时 宋仲温 在试院卷尾以硃笔扫之,故 张伯雨 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 管夫人 尝画悬崖朱竹……盖画中朱竹,不谓实有之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二:“《太平清话》云:‘朱竹古无所本’……然 闽 中实有此种,红如丹砂。”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朱竹墨菊》:“赖古堂集第八卷有《朱竹》诗,题下自注云:‘初但求之楮颖间,顷过 剑津 西山,数顷琅玕,丹如火齐,乃知此君亦戏着緋,因赋二首。’”
(2).铁树的别称。详“ 朱蕉 ”。
《國語辭典》:朱蕉  拼音:zhū jiāo
植物名。龙舌兰科朱蕉属,常绿灌木。高可达三公尺,叶互生,具长柄,丛生茎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夏季开花,圆锥花序长约三十公分,花白色或带黄色。浆果球形,红熟。属一般的观赏植物。分布华南、喜马拉雅山东部、麻六甲及澳洲北部。
《漢語大詞典》:朱目
朱笔写的题目。后汉书·襄楷传:“ 顺帝 时, 琅邪 宫崇 诣闕,上其师 干吉 於 曲阳泉 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 李贤 注:“目,题目也。”
分類:朱笔题目
《漢語大詞典》:朱评(硃評)
朱笔写的评语、批注。 胡适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脂 本于‘满纸荒唐言’一诗的上方有硃评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漢語大詞典》:朱销(硃銷)
用朱笔注销。《元典章·吏部八·案牍》:“照得诸司应行事务,例置硃销文簿日逐销坿,廉访司上下半年照刷了毕。其硃销文簿,所在官司无凭照勘。”
分類:朱笔注销
《國語辭典》:誊录所(謄錄所)  拼音:téng lù suǒ
古时考试,为避免阅卷者认出应试者的笔迹,而将试卷重新誊写的机构。《六部成语注解。礼部》:「誊录所:由受卷所送交誊录所,以朱笔誊录一本呈于主试,而不呈原卷,恐笔迹中有弊故也。」
《漢語大詞典》:朱语(朱語,硃語)
朱书。《元典章·吏部八·案牍》:“枢密院御史臺六部呈省文字,止有汉字朱语,别无蒙古字事目,省房就令蒙古必闍赤标译了毕,方得呈押。”
(1).帝王的朱笔批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保留宰相:“御史 彭天承 露章弹之,其硃语云:‘辅臣遵旨自恪,邪臣献媚堪羞。’云云。”
(2).官府的朱书批语。《醒世姻缘传》第八九回:“昨日老爷差人下乡拘唤小的们,见票上的硃语,是出首免罪事,打听差人説是 薛氏 出首他丈夫谋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窝逃》:“审取逃人旗色主名并所逃月日,与窝家所供相合,径作出首逃人硃语申解,则部审虽其逃,而窝家亦免于流徙矣。”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一章:“无怪 张澜 破口大骂,口口声声叫把朱语写出来看!哼!这朱语却如何写,你们说?”
《漢語大詞典》:红本(紅本)
(1). 明 代宦官 刘瑾 专权时,奏章都为两份;先具红揭送 刘瑾 ,名红本;然后送交通政司,名白本。明史·宦官传一·刘瑾:“章奏先具红揭投 瑾 ,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 刘太监 而不名。”
(2). 清 制,凡内外进呈的本章,经皇帝裁定后由内阁用朱笔批发,称红本。见《清会典·事例十四·内阁职掌》。 清 龚自珍 《上海张青琱文集序》:“ 嘉庆 二十一年,治河方略馆内阁,借 顺治 朝及 康熙 初红本备考核,馆不戒於火,红本燬,嗣是内阁求 顺治 典故难。”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批本处:“凡本章,大学士票拟上,经上批览毕,即交该处用 清 字批示,然后交付内阁学士,恭録圣旨发抄……俗谓之‘红本’云。”
《漢語大詞典》:朱墨笔(朱墨筆)
指处理文案用的朱笔与墨笔。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朱墨笔:“今官府判行者用墨笔,已行者用朱笔。按 北周 《苏绰传》: 绰 每判事,硃出墨入,是即朱墨笔之所由始。”参见“ 朱墨 ”。
《國語辭典》:朱墨  拼音:zhū mò
1.用红笔及黑笔分别批注评点,以便览阅。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太宗时,史官张洎等撰太祖史;凡太宗圣谕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
2.官府的文书用朱、墨两色书写,因作公文的代称。宋。黄鲁直〈寄陈适用〉诗:「朱墨本非工,王事少閒暇。」
3.用朱砂制成的墨。宋。苏轼〈和陶贫士〉诗七首之二:「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
《國語辭典》:朱墨(硃墨)  拼音:zhū mò
用朱砂制成的墨。《儒林外史》第二○回:「公座、朱墨、笔、砚,摆的停当。』」《野叟曝言》第七九回:「有才将纸笔取到,素臣研起朱墨,取两幅素纸,大书『素臣在此』四字。」
《漢語大詞典》:朱押(硃押)
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柜式附》:“本官当堂亲验四围底盖俱无损裂及活孔缝痕,随验明锁钥,将锁门硃押,并柜口週围封固。”
《漢語大詞典》:丹纪(丹紀)
朱笔书写的文书。 南朝 梁 任昉 《抚军桂阳王墓志铭》:“於昭帝绪,擅美前王。緑图丹纪,金简玉筐。”
《漢語大詞典》:予勾
亦作“ 予句 ”。 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硃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清会典·内阁·大学士协群大学士职掌》:“朝审秋审之勾决者,得旨则予勾。”清史稿·刑法志三:“句到,刑部按期进呈黄册。至日,素服御殿,大学士三法司侍,上秉硃笔,或命大学士按单予句。”
《國語辭典》:正点背画(正點背畫)  拼音:zhèng diǎn bèi huà
旧时指犯人在供状上画押签字。元。秦𥳑夫《东堂老。楔子》:「你著我正点背画,我又无罪过,正不知写著甚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