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绵邈(綿邈)  拼音:mián miǎo
悠远。《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年代绵邈,文籍靡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
《漢語大詞典》:两情(兩情)
(1).指双方的心思、责任心。晋书·贺循传:“今不明部分,使所在百姓与军家杂其徼备,两情俱堕,莫适任负,故所以徒有备名而不能为益者也。”
(2).指双方的感情、情意。 唐 权德舆 《古离别》:“鸡鸣东方曙,夙驾临通逵。欲出强移步,欲留难致辞。两情不得已,念此留何为。” 宋 秦观 《鹊桥仙》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那小员外与女儿两情厮投,好説得着。”
《漢語大詞典》:盛心
深厚美好的情意。 隋 王通 中说·述史:“子慨然叹曰:‘ 通 也,敢忘 大皇 昭烈 之懿识、 孔明 公瑾 之盛心哉!’” 明 刘基 《〈槐阴读书图〉序》:“故与人交,必常有所勗者,朋友之盛心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那孩子笨得很,不定被人拐了,不但负了两位君子的盛心,也枉了我抚养他一场。”
《漢語大詞典》:心心
(1).佛教语。指连绵不断的思想念头。《仁王经·奉持品》:“断诸功用,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五代 齐己 《残秋感怆》诗:“日日加衰病,心心趣寂寥。”
(2).犹心愿。 前蜀 贯休 《桐江闲居作》诗之九:“孰知吾所适,终不是心心。”
(3).彼此间的情意。 隋 江总 《长相思》诗之二:“心心不相照,望望何由知。” 唐 孟郊 《结爱》诗:“心心復心心,结爱务在深。”
(4).一心一意,专心。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职,其职必举。”
《漢語大詞典》:物意
(1).众人的心意。魏书·元晖传:“先皇移都,为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詔,权寧物意耳。”
(2).景物的情态。 宋 欧阳修 《奉答圣俞岁日书事》诗:“年光向老速,物意逐时新。”
(3).造物的意向。 宋 梅尧臣 《八月十五日夜东轩》诗:“它夕岂不好,物意为之摧。”
(4).礼物与情意。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物意两重,何以克当。”
《漢語大詞典》:凝情
情意专注。 唐 李康成 《玉华仙子歌》:“转态凝情五云里,娇颜千岁芙蓉花。” 宋 向滈 《菩萨蛮·望行人》词:“庭院欲黄昏,凝情欲断魂。” 明 文徵明 《雨中杂述》诗:“凝情不自得,看雨独登楼。”
分類:情意专注
《國語辭典》:故意  拼音:gù yì
1.存心、有意。《红楼梦》第六二回:「怪道他出这个令,故意惹人笑。」《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二人约会定了,只待慕政回来,故意谈些东洋的好处,来运动他。」
2.旧友的情意。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3.法律上指行为人认识其行为之事实,而决心使其发生,或任其发生之意思状态。
《漢語大詞典》:致诚(致誠)
(1).使诚心达到极点。文选·马融〈长笛赋〉:“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寓意,致诚効志,率作兴事。” 李善 注:“致,极也;効,验也。”
(2).表达诚挚的情意。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 建中 远具时羞之奠,告汝 十二郎 之灵。”
(3).极其真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伯皋 是致诚人,佛前至心祈祷。”
《國語辭典》:徊翔  拼音:huái xiáng
比喻仕途升迁的缓慢。《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漢語大詞典》:自宣
表达自己的情意。 汉 繁钦《与魏太子书》:“近屡奉牋,不足自宣。”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临表悲惧,言不自宣。” 唐 韩愈 《闵己赋》:“独閔閔其曷已兮,凭文章以自宣。” 明 何景明 《种麻编》诗:“断金俟同志,抱玉难自宣。”
《國語辭典》:定情  拼音:dìng qíng
1.男女两情相悦,立誓永不变易。唐。陈鸿《长恨传》:「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命戴步摇,垂金珰。」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想起小生定情之日,桃花盛开,映著簇新新一座妆楼;不料美人一去,零落至此。」
2.钟情。唐。陆龟蒙〈采药赋并序〉:「药,白芷也。香草美人,得以比之君子,定情属思,聊为赋云。」《红楼梦》第四回:「薛家纵比冯家有钱,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之定情于一人。」
3.订定婚约。唐。元稹《莺莺传》:「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待巾帻。」
4.结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却说崔生与庆娘定情之夕,只见庆娘含苞未破,元红尚在。」
《國語辭典》:传情(傳情)  拼音:chuán qíng
传达情意。三国魏。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元来太清、太素两个道童,不但为师父传情,自家也指望些滋味,时常穿梭也似在门首往来探听的。」
《漢語大詞典》:寄恨
寄托愁怨憾恨的情意。 唐 刘禹锡 《伤愚溪》诗引:“ 柳子 殁三年,有僧游 零陵 ,告余曰:‘ 愚溪 无復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唐 李商隐 《夜思》诗:“寄恨一尺素,含情双玉璫。”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國語辭典》:情款  拼音:qíng kuǎn
1.情谊、交情。《抱朴子。外篇。疾谬》:「于是嘲族以叙欢交,极黩以结情款。」《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太祖广顺二年》:「行逢能谋,文表善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情款甚昵。」
2.情意融洽。汉。无名氏〈兰若生春阳〉诗:「愿言追昔爱,情款感四时。」南朝宋。孝武帝〈七夕〉诗:「爱聚双情款,念离两心伤。」
《漢語大詞典》:托物(託物)
(1).谓假借事物。韩非子·饰邪:“凡败法之人,必设诈託物以来亲,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
(2).引申为寄情意于事物。 元 王恽 《李夫人画兰歌》:“ 淡轩 託物明孤洁,五十年来抱霜节。” 元 姚燧 《赫羲亭记》:“年甚盛,其事业方水涌而山出,非宦成退居,託物以怡老,玩心败縑坏楮之间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