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封面  拼音:fēng miàn
书籍杂志等的表页。《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走到状元境,只见书店里贴了多少新封面。」
《漢語大詞典》:刺针(刺針)
(1).指尖细象针那样的东西。山海经·西山经“枳叶而无伤” 晋 郭璞 注:“枳,刺针也,能伤人,故名云。”
(2).腔肠动物刺细胞外面的针状物,是腔肠动物的感觉器官。
《國語辭典》:鳞片(鱗片)  拼音:lín piàn
覆在鱼类或爬虫类身体表面的小薄片,具有保护躯体的功能。
《國語辭典》:外遇  拼音:wài yù
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超友谊关系。如:「夫妻若能共同用心经营婚姻,就能大幅降低发生外遇的可能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妇固妒悍,以为夫有外遇也,愤不可忍,遽以担痛击。」
《漢語大詞典》:表候
(1).显现于外面的征候。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命禀於天,则有表候於体,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
(2).以圭表测影。隋书·天文志上:“ 刘向 二分之影,直以率推,非因表候,定其长短。” 唐 刘禹锡 《天论中》:“天形恆圆而色恆青,周迴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
《國語辭典》:外衣  拼音:wài yī
穿著在外面的服装。如:「他穿著一件亮眼的外衣,十分引人注目。」
《國語辭典》:吊窗  拼音:diào chuāng
可以向外推出并悬吊起来的窗子。《大宋宣和遗事。亨集》:「红床设花裀绣缛,四壁挂山水翎毛。打起绿油吊窗,看脩竹湖山之景。」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我怎么有些心跳,把这吊窗开著,有人来时我好走。」
《漢語大詞典》:皮壳(皮殼)
(1).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朱子语类卷六八:“天地是箇皮壳。”
(2).喻指表面的东西。朱子语类卷一二二:“然但以此遂谓 迁 ( 司马迁 )能学 孔子 ,则亦徒能得其皮壳而已。”
《國語辭典》:马褂(馬褂)  拼音:mǎ guà
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原为满族骑马时所穿的服装,沿为常服或礼服。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三。马褂缺襟袍战裙》:「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裙,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文明小史》第五四回:「赛如下了定钱了,便把马褂脱去,研得墨浓,蘸的笔饱,息心静气的写起来。」
《漢語大詞典》:倒锁
反锁,从外面锁上门。例如:我被敌人倒锁在屋里。
《國語辭典》:毛衫  拼音:máo shān
婴儿所穿不缝边的衣服。《金瓶梅》第三四回:「原来西门庆拿出两疋尺头来,一疋大红纻丝,一疋鹦哥绿潞䌷,教李瓶儿替官哥裁毛衫儿、披袄、背心儿、护顶之类。」《醒世姻缘》第六六回:「养活下孩子,我当自家外甥似的疼他,与你送粥米,替你孩子做毛衫。」
《漢語大詞典》:行像
(1).即行乐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戴安道 中年画行像甚精妙。”参见“ 行乐图 ”。
(2).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也称行城。一般多在佛生日举行;西域也有在其他节日举行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綺,载诸輦舆,谓之行像。”法苑珠林卷四一:“至四月八日, 成都 行像, 硕 ( 邵硕 )於众中匍匐作狮子形。”参阅 宋 赞宁 大宋僧史略卷二。
(3).塑像的一种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这种方法塑像不但逼真,而且质地轻,故称“行像”。
《國語辭典》:行乐图(行樂圖)  拼音:xíng lè tú
以行乐为题材的图画。亦指人的肖像画。《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前日女婿上门,他举家都看个勾,行乐图也画得出在那里。」《儒林外史》第三○回:「宗老爷家一个小厮拿著一封书子,送一幅行乐图来求题。」简称为「行乐」。
《國語辭典》:套子  拼音:tào zi
1.圈套,计谋。《西游记》第二七回:「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吴公子是惯家,这些套子,怎地瞒得。」
2.日常应酬的习惯语。后引申指固定的格式。清。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学选诗不免乎套子,去套子则语新而句奇。」《红楼梦》第五四回:「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是没趣儿。』」也作「套语」。
3.做成一定形状,罩在物体外面的物件。如:「这是谁的雨伞套子掉在地上?」
4.棉衣、棉被里的棉絮。如:「棉花套子」。
5.武术对招的成套动作。
《漢語大詞典》:阴面(陰面)
外面和善而心里阴险的一面。 鲁迅 《〈三闲集〉序言》:“如果和我的这一本对比起来,不但可以增加读者的趣味,也更能明白别一面的,即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
《漢語大詞典》:夹纻(夾紵)
亦作“ 夹紓 ”。 塑像的一种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故又称“脱空像”。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 暉 遂造人中夹紵像一躯,相好端严,希世所有。”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紵以漆之。”太平广记卷二一三引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厉归真》:“曾游 洪州 信果观 ,见三官殿内功德塑像,是 玄宗 时夹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