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穿廊  拼音:chuān láng
二门两侧的走廊。唐。元稹〈有碧涧穿注两廊又有龙女洞能兴云雨诗中喷字以平声韵〉:「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金瓶梅》第四四回:「就坐出外边明间穿廊椅子上坐著,一边打著,一个簇把那丫头儿揪著跪下。」
《漢語大詞典》:入韵(入韻)
(1).指诗文某一句的韵脚符合该句应押之韵。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予在 蜀 见其稿。今俗本改‘笛’为‘曲’以协韵,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韵。”
(2).入声韵脚。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词曲上·音律》:“予每以入韵作南词,随口念来,皆似北调。”
《國語辭典》:阳声(陽聲)  拼音:yáng shēng
1.音律中的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种,称为「阳声」。见《周礼。春官。大师》。也称为「阳律」。
2.清越的声音。《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
《漢語大詞典》:审声(審聲)
(1).古指辨别宫。商、角、徵、羽五声。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2).辨别金鼓之声。国语·吴语:“大夫 皋如 进对曰:‘审声则可以战乎?’”
(3).通晓声韵、格律。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序》:“意调若髣髴四子,而才质猥弱,思致庸陋,故摛词芜紊,无復统飭,姑録之,以俟审声者裁制焉。”
《漢語大詞典》:协音(協音)
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使声韵和谐;也指需临时改读的韵脚。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 焦贡 《易林》……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福喜入门,与君相索。’伯音博,协音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四皓名:“《韩诗》:‘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 蔡 氏註:‘角、触,协音也。’”参阅 王力 《诗经韵读·对叶音说的批判》
《國語辭典》:韵律(韻律)  拼音:yùn lǜ
1.舞蹈时以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速度等称为「韵律」。
2.凡某一现象作周期性的反复,通称为「韵律」。如四季的循环、地球的运转。
3.古代诗词的平仄格式与押韵规则,亦指西方诗歌的节奏,以音节或音步为单位;一指散文作品中规则的律动。
4.美学上指使声音谐和的法则。
《漢語大詞典》:通转(通轉)
音韵学名词。古音学上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者之间及各自的韵转现象。凡主要元音不变,仅韵尾发生变化的称对转;而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变化称旁转。
《漢語大詞典》:辞调(辭調)
(1).诗文的声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於往昔者多矣。宜以古之製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至於 魏 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2).语音。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而 中印度 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气韵清亮,为人轨则。”
《漢語大詞典》:一剪梅
①词牌名。双调,六十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属南曲南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的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阕相同的。用作引子。
《國語辭典》:通韵(通韻)  拼音:tōng yùn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可以相通互用,或其中一部分相通。如「平水韵」对于「广韵」,「冬」、「钟」可以相通互用,「支」、「脂」、「之」也可相通互用等。古体诗通韵较为宽松,近体诗则较严格。
《漢語大詞典》:哑韵(啞韻)
旧体诗中称声韵低沉或冷僻字多的韵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凡诗,押哑韵而能响者,其人必贵;押险韵而能稳者,其人必安。”
《国语辞典》:阳声韵(阳声韵)  拼音:yáng shēng yùn
声韵学家称带有鼻声韵尾m、n、ng的韵母。如中古韵书中的东、冬、侵、谈等韵。也称为「阳韵」。
《漢語大詞典》:诡韵(詭韻)
不同声韵,音色不同。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丝竹金石,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
《漢語大詞典》:大豫舞
晋 雅舞名。 晋 泰始 九年, 荀勗 校太乐、作新律吕以调声韵。律成, 勗 主掌乐事,使 郭夏 、 宋识 等造《正德》《大豫》二舞, 张华 为其作乐章。 咸宁 元年用为庙乐。
《漢語大詞典》:调声叶律(調聲叶律)
调弄声韵使合于音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调声叶律,又兼分股限字之文,则诗中之近体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