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刑侦队(刑偵隊)
负责刑事侦缉的专门队伍。《文汇报》1984.11.25:“市公安局刑侦队在会同淮海路派出所民警侦查时,听游客反映,有个叫‘ 本昌 ’的男青年当时在现场。”《解放日报》1986.5.25:“交通队、刑侦队干警火速赶到现场,经勘察,这是被人用自行车撞死的,但肇事者已不知去向。”
《漢語大詞典》:刑事制裁
亦称“刑事处分”。法律制裁的一种。即由法院对罪犯判处刑罚。
《國語辭典》:刑事责任(刑事責任)  拼音:xíng shì zé rèn
一种法律责任。因触犯《刑法》及相关刑罚法律所定的罪名,而应接受的法律制裁及其后果。刑罚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褫夺公权、没收、追徵、追缴或抵偿等种类,与民事、行政或政治责任不同。
《漢語大詞典》:刑法典
经过系统整理,并确立一定体系的刑事法律文件。
《漢語大詞典》:刑名师爷(刑名師爺)
古代官署中负责处理刑事判牍的幕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这人来了,就到督署去求见那位刑名师爷。” 瞿秋白 《文艺杂著·鞘声二》:“旧时的钱谷师爷,刑名师爷,秀才,举人的饭碗实在危险得不了。”
《國語辭典》:刑事警察  拼音:xíng shì jǐng chá
以办理犯罪预防、侦辨重大或复杂之刑事犯罪、蒐集运用重要治安情资为主要业务的警察人员。简称为「刑警」。
《国语辞典》:封锁现场(封锁现场)  拼音:fēng suǒ xiàn cháng
刑事鉴识的用语。最先到达现场的警察人员,除紧急的人命救护外,应即以适当的方法,将犯罪现场保持原来的真实状态,以便利侦查进行和案情研判。
《国语辞典》:非常上诉(非常上诉)  拼音:fēi cháng shàng sù
刑事判决确定后,发现该案之审判系属违法者,由最高检察署检察总长提起非常上诉,请求最高法院撤销违法之原判决或诉讼程序。
《国语辞典》:感化教育  拼音:gǎn huà jiào yù
对有犯罪行为,但不适宜刑事处分的保护事件少年,将其收容在特定处所,不施以刑役,而施予改善行为习性之特殊教育,协助其在受处分结束后得以返回学校,并培养重新适应社会生活之能力。参见「感化院」条。
《国语辞典》:高等法院  拼音:gāo děng fǎ yuàn
审理由地方法院上诉案件,以及内乱、外患和妨害国交之刑事第一审诉讼案件等之司法机关。简称为「高院」。
《国语辞典》:易刑处分(易刑处分)  拼音:yì xíng chǔ fèn
为对确定裁判所宣告的刑罚,基于刑事政策考量,避免短期自由刑所可能产生的弊端,对于原则上应依该确定裁判宣告之刑的执行,改以其他刑罚或处分为替代。易刑处分的种类分为四种:易科罚金(替代短期自由刑)、易服劳役(替代罚金刑)、易以训诫、易服社会劳动。
《国语辞典》:地检署(地检署)  拼音:dì jiǎn shǔ
地方法院检察署的缩称。其主要职权在实施侦查、提起公诉、实行公诉、协助自诉、担当自诉及指挥刑事裁判之执行等。
《国语辞典》:地方法院  拼音:dì fāng fǎ yuàn
原则上为民事、刑事之第一审审判机关。设于直辖市或县市地方。
《国语辞典》:内乱罪(内乱罪)  拼音:nèi luàn zuì
危害国家内部存立的犯罪,属刑事罪。可分为普通内乱罪、暴动内乱罪。
《国语辞典》:检察署(检察署)  拼音:jiǎn chá shǔ
侦察刑事被告犯罪證据并提起公诉的司法机关,高等法院以下的各级法院及其分院均有设置。旧时设置各级检察厅,与审判厅或大理院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