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矢志  拼音:shǐ zhì
下定决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但学生自想,生平虽无大德,济弱扶倾,矢志已久。」
《國語辭典》:发愿(發願)  拼音:fā yuàn
请求神灵协助达成心愿或愿望时所许的酬谢。《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今见他要回去,觉得绝了出洋的指望,便就发愿合他一同到山东去,慕政大喜。」也作「发心」。
《國語辭典》:免冠  拼音:miǎn guān
脱帽。《三国演义》第七四回:「庞德闻之,免冠顿首,流血满面而告。」《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除非陛下免冠跣足救臣,臣方得活。」
《漢語大詞典》:守心
(1).坚守节操之心。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戊 之为人也,远不亡君,近不偪同,居利思义,在约思纯,有守心而无淫行。”
(2).指守志不移。 唐 元稹 《分水岭》诗:“君门客如水,日夜随势行,君看守心者,井水为君盟。”
(3).防御的决心;防守的意图。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凡有攻心者,必结之以约,而諭之以信,然后能以得也;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諭之以爱,然后能有存也。”
(4).犹耐性。 沙汀 《困兽记》十八:“聋子笑话我只配去打老虎,我的守心其实也不错呢!整整钓了一个下午。”
《國語辭典》:志向  拼音:zhì xiàng
意志的趋向。《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不瞒世叔说,我生平立的有个志向: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当他做奴隶的时候,所有的想头,不过求免笞辱,简直没有做大事业的志向,岂不可叹?」
《漢語大詞典》:矢死
誓死。谓下定决心,宁可死去。新唐书·李纲传:“ 宣帝 将杀 宪 ,召僚属诬左其罪, 纲 矢死无橈辞。”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杨武陵:“以縗絰侯代之人,作奋袂勤王之事,歷艰险而不辞,皎孤忠而矢死。”
《漢語大詞典》:啮指(嚙指,齧指)
(1).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唐 元稹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水浒传》第九八回:“土人欲採取他(美石),却被一声霹靂,把几个採石的惊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嚙指相戒,不敢近他。”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五:“或知之(被捕的原因)矣,而腐心啮指,申诉无门,畏祸吞声。”
(2).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 顺 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顺 不还,乃噬其指, 顺 即心动,弃薪驰归。” 李贤 注:“噬,嚙也。”后用“嚙指”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思与眷顾。 清 顾炎武 《与李湘北书》:“但此君母老且病,独子无依……况年逾七十,久困扶牀,路隔三千,难通嚙指,一旦祷北辰而不验,迴西景以无期,则缾罍之耻奚偿,风木之悲何及!”
齧指:
(1).咬破指头。表示决心,发誓。史记·田叔列传:“ 赵王 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啮指暗思花下约,凭阑羞睹泪痕衣。” 明 李东阳 《读唐诗三十一首》之二:“﹝ 徐世勣 ﹞又忍弃其流涕啮指之言,以成 武氏 之祸。”
(2).表示思念深切。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精感万里。’”
《國語辭典》:战心(戰心)  拼音:zhàn xīn
战斗的决心、意志。《尉缭子。攻权》:「分险者无战心,挑战者无全气。」《三国演义》第六回:「温侯新败,兵无战心。」
分類:战斗决心
《漢語大詞典》:誓表
指决心臣服的表章。金史·外国传上·西夏:“ 天会 二年,始奉誓表,以事 辽 之礼称藩,请受割赐之地。”
《漢語大詞典》:决志(決志)
亦作“决志”。 拿定主意;决心。《易·乾》“或跃在渊” 三国 魏 王弼 注:“持疑犹豫,未敢决志。”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从此诫子孙,决志耕不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孤城将破, 巡 决志捐生。” 孙中山 《兴中会·革命原起》:“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羣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
《漢語大詞典》:摇夺(摇奪)
因外力影响而动摇改变决心。 明 李贽 《答李见罗先生书》:“聪明盖世,刚健篤生,卓然不为千圣所摇夺者,未可遽以与我共学此也。” 清 方苞 《读〈王风〉》:“故降至 春秋 ,篡弑攘夺接跡於诸夏之邦,而王室则无之,以众心之不可摇夺也。”
《國語辭典》:发誓(發誓)  拼音:fā shì
立誓。《西游记》第三○回:「他那日对天发誓,亲笔写了贬书,怎么又肯想我,又肯著你远来请我。」《红楼梦》第五二回:「因自那日鸳鸯发誓决绝之后,他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也作「发咒」。
《漢語大詞典》:楚三户
史记·项羽本纪:“自 怀王 入 秦 不反, 楚 人怜之至今,故 楚 南公 曰:‘ 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后因以“楚三户”指决心复仇报国者。 清 方文 《答吕霖生吏部》诗:“漫説 楚 三户,聊为 鲁 两生。”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用岳武穆韵》词:“ 会稽 耻,终当雪; 楚 三户,教 秦 灭。愿英灵,永保金甌无缺。”
《漢語大詞典》:死志
效死的决心。左传·定公四年:“ 楚 瓦 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吴子·料敌:“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张巡许远刘昌守城:“士有死志,故能守。”
分類:效死决心
《國語辭典》:咬牙  拼音:yǎo yá
1.形容极为愤怒。《红楼梦》第四八回:「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2.形容忍受极大的痛苦,坚持到底或下定决心。如:「为了让病痊瘉,他咬牙忍痛接受治疗。」「只要你肯咬牙,这事儿没有不成的。」《红楼梦》第五二回:「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著急,少不得恨命咬牙挨著。」
3.计较分明、过于精明。如:「他为人向来很咬牙。」《红楼梦》第七四回:「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
4.严格不放松。如:「他要一咬牙,我们可就没法办了。」
5.一种睡眠中牙齿相磨的情形。多为消化不良的病象。《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一个人要吃多了,咬牙、放屁、说梦话,这三桩事可保不齐没有,还带著自己真会连影儿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