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68,分138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大龙
龙逢
上龙
龙身
龙听
惊龙
豢龙
过龙
龙隐
龙爪
龙跳
走龙蛇
龙輴
龙脊
分龙
《骈字类编》:大龙(大龙)
戊辰杂钞有大龙蜕于太湖之湄其鳞甲中出虫顷刻化为蜻蜓人取之者病疟今人见蜻蜓朱色者谓之龙孙
《漢語大詞典》:龙逢(龍逢)
亦作“ 龙逄 ”。 即 关龙逢 。 夏 之贤人,因谏而被 桀 所杀,后用为忠臣之代称。庄子·胠箧:“昔者 龙逢 斩、 比干 剖。” 汉 刘向 《九叹·怨思》:“若 龙逄 之沉首兮,王子 比干 之逢醢。”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帝大笑曰:‘天下有如此痴汉,方知 龙逢 、 比干 非是俊物。’” 唐 韩愈 《通解》:“故 龙逄 哀天下之不仁,覩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进尽其言,退就割烹。”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 龙逢 、 比干 ,因諫而亡,谓之忠臣。” 清 郑燮 《道情》之九:“弔 龙逢 ,哭 比干 ,羡 庄周 ,拜 老聃 , 未央宫 里 王孙 惨。”
分類:贤人
《骈字类编》:上龙(上龙)
史记孝武帝纪见上
《漢語大詞典》:龙身(龍身)
(1).龙的身躯。山海经·中山经:“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淮南子·墬形训》:“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亦指似龙之身,夭矫的躯干。 清 黄始 《山东四女祠记》:“碑前枯树,半无枝叶,秃而龙身。”
(2).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歆 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闔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后以“龙身”形容人有声名。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浏阳欧阳瓣薑》:“编到《沅湘耆旧録》,难为君称作龙身。”
《骈字类编》:龙听(龙听)
平仄两音同名山记上嵓在清神县东北有垂拱寺相傅嵓下尝有龙听僧讲经 宋之问游云门寺诗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称岑参诗诵戒龙每听赋诗人则
《漢語大詞典》:惊龙(驚龍)
形容举止飘逸洒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 王右军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亦形容笔势生动的书法。 宋 苏轼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诗:“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
《漢語大詞典》:豢龙(豢龍)
(1).养龙。传说中本为氏名,亦借用为古官名。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以降露成池,蓄龙为圃。及乎 夏 代,世载绵絶,时有豢龙之官。” 清 钱谦益 《仙坛倡和诗》之六:“生尝畏世諳谈虎,术不逢时学豢龙。”
(2).古代名马。梁书·张率传:“风被之域,越险効珍,軨服乌号之骏,騊駼豢龙之名。”
《漢語大詞典》:过龙(過龍)
指过付贿赂。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廪生 世事熟透,便寻个巡道梯己过龙之人与他暗地打个关节。” 王古鲁 注:“过龙,指过付贿赂。”《水浒后传》第九回:“臭味相投,两个最称莫逆。説事过龙,彼此纳贿。”
分類:贿赂
《骈字类编》:龙隐(龙隐)
易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分类:龙隐
《國語辭典》:龙爪(龍爪)  拼音:lóng zhǎo
本指龙的爪子。后比喻天子的手。元。张宪〈太真明皇谱笛图〉诗:「风生龙爪玉星香,露湿樱唇金镂长。」
《國語辭典》:龙爪书(龍爪書)  拼音:lóng zhǎo shū
书体名。传晋朝王羲之曾书飞字于柱,其点画似龙爪,故称为「龙爪书」。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龙爪篆者,晋右将军王羲之曾游天台,还至会稽,……题柱作一飞字,有龙爪之形焉,遂称龙爪书。」
《漢語大詞典》:龙跳(龍跳)
喻笔势纵逸雄健。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乌丝阑展,醉墨龙跳。”参见“ 龙跳虎卧 ”。
《國語辭典》:龙跳虎卧(龍跳虎臥)  拼音:lóng tiào hǔ wò
比喻笔势的纵横飘逸。语本南朝梁。武帝〈书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漢語大詞典》:走龙蛇(走龍蛇)
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元 宋方壶 《醉花阴·走苏卿》套曲:“走龙蛇字体儿堪人敬,他诉衷肠表志诚。”参见“ 走蚓惊蛇 ”。
《漢語大詞典》:走蚓惊蛇(走蚓驚蛇)
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明 汤式 《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锦綉额赠新题走蚓惊蛇,丹青帧摸巧样迴鸞舞鹤。” 明 陈大声《北伴读书·富文堂宴赏》曲:“简书文半逼 苏 ,诗律法全学 杜 ,走蚓惊蛇,写一笔 唐 怀素 。”参阅宣和书谱·草书·唐释怀素
《漢語大詞典》:龙輴(龍輴)
载天子棺柩的车。其车辕画以龙。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殯也,菆涂龙輴以椁。” 郑玄 注:“天子殯以輴车,画辕为龙。”旧唐书·懿宗纪论:“佛骨纔入於 应门 ,龙輴已泣於 苍 野。” 宋 苏辙 《追尊皇太后挽词》之一:“凤翣低迎日,龙輴细起尘。”清史稿·礼志十一:“龙輴入地宫,復祭酒三拜,出竢幄次。”
《漢語大詞典》:龙脊(龍脊)
指山脊。 明 汤式 《湘妃引·山中乐四阕赠友人》曲:“山盘龙脊露巖崖,屋络蜂房绕第宅。溪分燕尾通津瀨,可知道其中有俊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但既过险,龙脊上甚难行,亦强弩之末埶也。”
分類:山脊
《國語辭典》:分龙(分龍)  拼音:fēn lóng
吴越旧俗,以阴历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闽俗以夏至后为分龙。俗有五月多雨,龙各分域之说;以五月雨为分龙雨。
《漢語大詞典》:分龙雨(分龍雨)
即隔辙雨。夏季所降对流雨,有时一辙之隔,晴雨各异。古人以为由于龙分管不同区域的降雨使然,故谓之“分龙雨”。此种情况始出之时日, 宋 时 吴越 之俗谓在夏历五月二十日, 清 时 燕 地之俗谓在五月二十三日,即称此日为“分龙日”,亦称“ 分龙兵 ”、“ 分龙 ”。 宋 陆佃 埤雅·释天:“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吴 越 之俗,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二 浙 ﹞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徧,犹北人呼隔辙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分龙兵》:“京师谓五月二十三日为分龙兵。”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