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麟毫
陆龟蒙中酒赋麟毫帘近遮云母不足惊心琥珀钏将还玉儿未能回首
分类:
《骈字类编》:斑麟
清 黄奭 集句联 赤雁与斑麟俱下,醴泉与甘露同飞。
《漢語大詞典》:麟止
汉武帝 至 雍 获白麟, 司马迁 作史记于此处止笔。后以“麟止”指绝笔。史记·太史公自序:“於是卒述 陶唐 以来,至於麟止。”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 武帝 获麟, 迁 以为述事之端。上纪 黄帝 ,下至麟止,犹春秋止於获麟也。”汉书·扬雄传下:“及 太史公 记六国,歷 楚 汉 ,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於经。” 宋 苏洵 《史论下》:“ 固 赞 汉 自创业,至麟止之间,袭蹈 迁 论,以足其书者过半。”
《韵府拾遗 真韵》:郊麟
王逢诗郊麟初隐遁
《漢語大詞典》:鲁麟(魯麟)
指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所猎获的麒麟。相传 孔子 感获麟,《春秋》至此而辍笔。 明 黄佐 《卧暄》诗:“ 鲁 麟获已久,礼乐日以新。”参见“获麟”。
《漢語大詞典》:获麟(獲麟)
(1).指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猎获麒麟事。相传 孔子 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 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希圣如有立,絶笔於获麟。”
(2).指 春秋 末期。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餘年,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絶。”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祖 通 ﹞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歷 秦 汉 至於 后魏 ,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迄於 秦始 ,实为 中国 社会变动最剧之时代。”
(3).指 汉武帝 太始 二年捕获白麟事。《汉书·武帝纪》:“往者( 太始 二年)朕郊见上帝,西登 陇首 ,获白麟以馈宗庙。”后汉书·班彪传:“ 孝武 之世,太史令 司马迁 ……据 楚 汉 列国时事,上自 黄帝 ,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
(4).喻指著作的绝笔。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智,余将养性养神,获麟於《金楼》之制。” 唐 唐彦谦 《吊方干处士》诗之一:“别号行鸣雁,遗编感获麟。”
《骈字类编》:麟卧
温庭筠 送僧东游诗鸥飞吴市外麟卧晋陵前麟黄庚游谢仙岩飞霞观岩下李参政墓诗石卧荒草 问是谁家茔。
《漢語大詞典》:麒麟种(麒麟種)
指有颖异天资的人。 元 萨都剌 《山中怀友》诗之四:“自是麒麟种,卑栖又几年。”
《漢語大詞典》:玉麟符
刻有麒麟的玉质符信。 隋炀帝 嘉 樊子盖 之功,特为造玉麟符,以代铜兽,表示殊遇。见《隋书·樊子盖传》。 宋 曾巩 《人情》诗:“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 天禄阁 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
《漢語大詞典》:红麒麟(紅麒麟)
用炭屑制成的麒麟形的兽炭。 宋 苏轼 《赠月长老》诗:“延我地炉坐,语软意甚真。白灰如积雪,中有红麒麟。”一本作“ 红騏驎 ”。参见“ 红兽 ”。
分類:麒麟兽炭
《漢語大詞典》:红兽(紅獸)
指烧红的兽炭。 晋 羊琇 性豪侈,用炭屑和作兽形,用以温酒,当时豪贵,竞相仿效。见《晋书·外戚传·羊琇》。亦指火炉。 唐 皮日休 《夜会问答》诗之五:“金火障,红兽飞来射罗幌。” 五代 和凝 《宫词》之八:“红兽慢然天色暖,凤炉时復爇沉香。” 清 陈维嵩 《簇水·春雪》词:“春阴积,怪此际,晓寒何重,围红兽,偎窗隙。”
《骈字类编》:麟伤(麟伤)
隋 杨素 赠薛播州诗 其一 麟伤世已季,龙战道将穷。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 豺遘哀登楚,麟伤泣象尼。
《漢語大詞典》:麟绂
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里人家……征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击麟角,信宿而麟去。"后因以"麟绂"指祥瑞。
《漢語大詞典》:麟麟
光明貌。麟,通“ 燐 ”。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炳炳麟麟,岂不懿哉!” 李善 注:“麟麟,光明也。麟与燐古字同用。”
《骈字类编》:麟定
诗麟之定振振公姓
《國語辭典》:绝麟(絕麟)  拼音:jué lín
孔子撰《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一句。麟为仁兽,圣王的象徵,孔子知道麟被捕后,感怀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因而绝笔。典出《左传。哀公十四年》晋。杜预。注。后比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或表示不事著述,从此绝笔。宋。苏轼 东楼诗:「独栖高阁多辞客,为著新书未绝麟。」宋。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诗:「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分類:著作
《漢語大詞典》:赤麟
赤色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瑞兽。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凤皇应奏,舒翼自拊;赤麟黄龙,逶陀结纠。” 明 汤显祖 《奉举主刘中丞开府闽中》诗:“鼻祖生玄鸟,耳孙终赤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