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挽鹿车(挽鹿車)
后汉 鲍宣 从妻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妆奁甚盛。 宣 谓妻:“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其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 宣 共挽鹿车归乡里。见《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后因以“挽鹿车”为夫妻共守清苦生活的典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宜瑛 此后心宜淡,莫再人间挽鹿车。”亦省作“ 挽鹿 ”。 清 方文 《除夕咏怀》之四:“挽鹿实无偕隐妇,饭牛空有辟兵符。”
分類:清苦
《漢語大詞典》:画鹿车(畫鹿車)
见“ 画鹿轓 ”。
《国语辞典》:鸿案鹿车(鸿案鹿车) 拼音:hóng àn lù chē
鸿案指东汉梁鸿妻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参见「鸿案」条。鹿车指东汉鲍宣妻少君弃富从贫,与夫共驾鹿车回乡的故事。参见「鹿车共挽」条。鸿案鹿车比喻夫妻同甘共苦,相敬如宾。《孽海花》第一四回:「剑云是寒士生涯,租定了四斜街一所小小四合房子,夫妻团聚,却俨然鸿案鹿车。」
《漢語大詞典》:三驾(三駕)
(1).三次兴兵。《左传·襄公九年》:“三驾而 楚 不能与争。” 杜预 注:“三驾,三兴师。”
(2).指 北魏 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魏书·礼志四》:“ 太祖 天兴 二年,命礼官桾採古事,制三驾卤簿。”《北史·魏本纪》:“﹝ 拓跋珪 ﹞始制三驾之法。”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望专委博学之士,检寻前代仪注及卤簿,令於三驾诸仗内,参定今来乘舆出入名件而严设仪卫之禁。”参阅《魏书·礼志四》。
(3).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六舟三驾,运载群生。”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四门幽闢,顾非相而迟迴;三驾晨严,临有为而出顿。”
(2).指 北魏 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魏书·礼志四》:“ 太祖 天兴 二年,命礼官桾採古事,制三驾卤簿。”《北史·魏本纪》:“﹝ 拓跋珪 ﹞始制三驾之法。”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望专委博学之士,检寻前代仪注及卤簿,令於三驾诸仗内,参定今来乘舆出入名件而严设仪卫之禁。”参阅《魏书·礼志四》。
(3).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六舟三驾,运载群生。”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四门幽闢,顾非相而迟迴;三驾晨严,临有为而出顿。”
鹿车
【佛学大辞典】
(臂喻)法华所喻三车之一。以譬三乘中之独觉乘,独觉者乐独善寂,不近人众,似鹿之处山村然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参见:三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车之一。(参见:三车)
【三藏法数】
鹿车者,以鹿挽车,故名鹿车。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行,求出三界,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即能回顾后群,故以鹿车喻之。经云: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以析空观。观十二因缘生灭,破见、思烦恼,觉了真谛之理,得离三界生死;如乘鹿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臂喻)法华所喻三车之一。以譬三乘中之独觉乘,独觉者乐独善寂,不近人众,似鹿之处山村然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参见:三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车之一。(参见:三车)
【三藏法数】
鹿车者,以鹿挽车,故名鹿车。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行,求出三界,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即能回顾后群,故以鹿车喻之。经云: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以析空观。观十二因缘生灭,破见、思烦恼,觉了真谛之理,得离三界生死;如乘鹿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