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鳌背
亦作“鰲背”。 借指大海。 唐 刘禹锡 《送源中丞充新罗册立使》诗:“烟开鰲背千寻碧,日凉鲸波万顷金。”
分類:大海
《國語辭典》:鳌峰(鼇峰)  拼音:áo fēng
1.翰苑。以其清贵如登仙山,故称为「鳌峰」。元。马祖常 上京翰苑书怀诗三首之一:「谁知重见鳌峰客,飒飒临风鬓已星。」
2.地名。位于广东省龙川县,宋时建有鳌峰书院。
《漢語大詞典》:鳌禁(鼇禁)
亦作“鰲禁”。翰林院的别称。 宋 司马光 《神宗皇帝挽词》之四:“鼇禁叨承詔,金华侍执经。”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行看取,朝紫宸,凤池鼇禁听纶。” 明 李东阳 《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长律用韵自述并答雅怀》:“公退久违鰲禁直,友声先和鸟鸣篇。”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拜谒忠灵》:“职居鰲禁,名重鸞坡。”
分類:翰林院
《漢語大詞典》:灵鳌(靈鼇)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國語辭典》:鳌抃(鼇抃)  拼音:áo biàn
欢欣鼓舞。宋。陆游〈瑞庆节贺表〉:「鳌抃嵩呼,共效寿祺之祝。」
分類:欢欣鼓舞
《漢語大詞典》:鳌极(鼇極)
亦作“鰲极”。神话传说中指 女娲 断鰲足所立的四极天柱。 元 欧阳玄《赐经筵官酒次苏伯修韵》:“鼇极天初补,娥池月已修。” 明 黄佐 《秋日登镇海楼有作》诗:“鰲极莽安在,鲸波浩难平。”参见“ 鼇足 ”。
《漢語大詞典》:鳌足(鼇足)
(1).传说中 女娲 用作天柱的大龟四足。《淮南子·览冥训》:“於是 女媧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 高诱 注:“鼇,大龟。天废顿以鼇足柱之。” 晋 成公绥 《天地赋》:“断鼇足而续毁,鍊玉石而补缺。”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岂非断乎鼇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二仪各立以交泰,一气旁流而洋溢。”
(2).器物上做成龟足形状的底脚。新唐书·天文志一:“﹝浑仪﹞表里三重,下据準基,状如十字,末树鼇足,以张四表。”
《漢語大詞典》:连鳌(連鼇)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圭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骈字类编》:鲸鳌(鲸鳌)
唐 陈陶 赠江南从事张侍郎 几处谈天致云雨,早时文海得鲸鳌。
宋 韩维 答原甫试墨见贻 鲸鳌天地两微物,何足辱吾钩与刀。
《國語辭典》:鳌戴(鼇戴)  拼音:áo dài
古代有上帝命十五巨鳌用头负举大山的传说,故后用为比喻恩德深重的感戴之词。《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漢語大詞典》:鳌柱(鼇柱)
传说中指天柱。 宋 吴莱 《观孙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图》诗:“大圜杳何极,鼇柱屹不顷。” 王闿运 《贵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铭》:“龙渊始化,鼇柱忽移。”参见“ 鼇足 ”。
分類:中指天柱
《骈字类编》:鳌顶(鳌顶)
明一统志鳌顶峰在福州府九仙山旧有嘉福寺宋状元陈诚之读书于此王逵诗眼看沧海近身与白云高回影连三岛盘根压六鳌又城南九十里亦有此峰乃二徐真人平闽兵处今灵济宫在其下
《漢語大詞典》:海鳌(海鼇)
神话传说中的海中巨鳖。晋书·郭璞传:“鷦鷯不可与论云翼,井蛙难与量海鼇。”参阅列子·汤问
分類:海中
《骈字类编》:鳌负(鳌负)
宋 范成大 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 其二 目慌慌蚁旋磨,头岑岑鳌负山。
《韵府拾遗 有韵》:何梦桂诗帘下玉床移山摧失鳌负
《骈字类编》:鳌掷(鳌掷)
元 陈基 次韵孟天炜郎中看湖四首 其二 直疑碧海金鳌掷,复恐阴山铁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