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鹅梨旋风髻(鵝梨旋風髻)
鹅梨角儿。 宋 岳珂 《桯史·汪革谣谶》:“ 革 是日被白锦袍,属櫜鞬,腰剑,总鹅梨旋风髻。”
《骈字类编》:黄髻
东京梦华录娶妇媒人有数等中等带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凉伞皆两人同行
《國語辭典》:浑骨丫髻(渾骨丫髻)  拼音:hún gǔ yā jì
分梳在头部两边的圆形小髻。《水浒传》第六一回:「李逵戗几根蓬松黄发,绾两枚浑骨丫髻。」
分類:小圆
《漢語大詞典》:诡髻(詭髻)
假发髻。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八章:“女子既为男子私有之物,但供男子玩弄,故穿耳、裹足……抹粉、诡髻、步摇。”
《漢語大詞典》:呙堕髻(咼墮髻)
即倭堕髻。古代一种发式。 唐 白居易 《寄微之》诗:“何处琵琶絃似语?谁家咼堕髻如云?”参见“ 倭堕髻 ”。
分類:种发发式
《國語辭典》:倭堕髻(倭墮髻)  拼音:wō duò jì
一种汉时流行的发髻型。髻斜于一侧,故称为「倭堕髻」。《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國語辭典》:缠髻儿(纏髻兒)  拼音:chán jì ér
古时女童所梳的发髻。《金瓶梅》第一回:「梳一个缠髻儿,著一件扣身衫子。」
分類:妇女发髻
《國語辭典》:朝天髻  拼音:cháo tiān jì
一种流行于五代后蜀的女子发式。先梳发于顶,编两个圆柱形发髻,然后将发髻朝前反搭,伸向前额。可在髻下衬以簪钗等物,使发髻的前端高高翘起。《宋史。卷六五。五行志。木志》:「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竟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漢語大詞典》:叉手髻
妇女发髻名。髻形如叉手状,故称。北史·室韦传:“女妇束髮作叉手髻。”
《漢語大詞典》:半翻髻
唐 代的女子发式。发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斜翻。 唐 段成式 《髻鬟品》:“ 高祖 宫中有半翻髻,反綰、乐游髻。”
《分类字锦》:宝髻微偏(宝髻微偏)
毛滂东堂下牡丹清明后见花词彩女朝真天质秀宝髻微偏风捲霞衣皱
分类:牡丹
《分类字锦》:顶中作髻(顶中作髻)
神仙传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与经父母兄弟相见独坐久之因遣人召麻姑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馀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状
分类:
《漢語大詞典》:椎髻卉裳
椎状的发髻,草制的衣裳。多为边远、未开化地区人的妆饰,因亦借指边远、未开化地区的人。 唐 柳宗元 《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惟 柳州 古为南夷,椎髻卉裳,攻劫鬭暴。虽 唐虞 之仁不能柔, 秦 汉 之勇不能威。”亦省作“ 椎卉 ”。 明 李东阳 《送福建参政徐君序》:“海外接 倭 夷之国,椎卉之徒,潜度窃掠。” 明 李东阳 《新宁县石城记》:“惟郡之墟,中有夫夷,地险且巇,溪回峒旋,椎卉为邻,以世以年。”
《漢語大詞典》:椎髻箕坐
亦作“ 椎结箕踞 ”。 髻如椎,坐如箕。古代 南越 一带人的风俗。 汉 刘向 说苑·奉使:“ 尉佗 椎结箕踞见 陆生 。”《陈书·陈宝应传》:“ 梁 季丧乱, 闽 隅阻絶,父既豪侠,扇动蛮陬,椎髻箕坐,自为渠帅。”
分類:南越风俗
《漢語大詞典》:椎髻鸟语(椎髻鳥語)
结如椎之髻,说似鸟鸣之语。古代指南方人的妆饰和语言。
《漢語大詞典》:椎髻髽首
古代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发式。借指边远少数民族。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椎髻髽首,日拜门闕。” 张铣 注:“椎髻髽首,蛮夷结髮之形。”《梁书·武帝纪上》:“公文德广覃,义声远洽,椎髻髽首,夷歌请吏,是用锡公朱户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