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扬花(揚花)  拼音:yáng huā
靠风力传粉的作物,在开花时,花粉随风飞扬,称为「扬花」。
《國語辭典》:煎饼(煎餅)  拼音:jiān bǐng
用面粉与水调成稠糊状,在平底锅中摊成薄饼,煎而食之,称为「煎饼」。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正月七日为人日,……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
《國語辭典》:粗粮(粗糧)  拼音:cū liáng
玉蜀黍、高粱、小米、豆类等食粮。
《國語辭典》:蜀黍  拼音:shǔ shǔ
植物名。禾本科蜀黍属,一年生草本。秆粗而中心充实,高达二公尺馀。叶阔大,长达三十至四十公分。开花后结红褐色果实,为酿高粱酒的原料。是大陆东北、华北地区及印度、非洲等地重要食粮。亦可供为禽、畜的饲料。
《國語辭典》:水团(水團)  拼音:shuǐ tuán
海洋中具有同一性质的一团海水。此性质通常是指温度、盐度的特性。
《國語辭典》:风障(風障)  拼音:fēng zhàng
用竹子、高粱秆或塑胶等材料编成的屏障,设在农田或菜畦旁边,用来挡风,保护秧苗。
《國語辭典》:笤帚  拼音:tiáo zhou
竹制的扫帚。明。程敏政〈寿南山长老性空颂并序〉:「跏趺坐阅人间世,不用寒山竹笤帚。」
《國語辭典》:拔节(拔節)  拼音:bá jié
水稻、小麦等作物在发育过程中,有一阶段主茎各节会长得很快,农家称为「拔节」。
《漢語大詞典》:玉粱
玉米、高粱。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一:“ 洛阳 人家……正月十五日,造火蛾儿,食玉粱糕。”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三月十二日》:“俭岁玉粱,正足一生咀嚼耳。”
分類:玉米高粱
《漢語大詞典》:青纱帐(青紗帳)
(1).青纱制成的帐幕或床帐。 后蜀 阎选 《虞美人》词:“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巧儿 ﹞説罢检出一顶青纱帐来,教婆子自家掛了。” 康有为 《自都归乡黄季度别驾以诗慰问奉次原韵》:“讲堂漫有青纱帐,春信偏知黄叶村。”
(2).指夏秋间长得高而密的大面积高粱、玉米等庄稼。 老舍 《神拳》第四幕:“到城外,咱们人熟地熟,又有青纱帐,凭咱们的劲头儿,再斗点智,准能打胜仗!” 峻青 《在英雄的村庄里》:“夏天,青纱帐起来了, 李家埠 从防守转入了进攻。” 郭小川 《青纱帐--甘蔗林》诗:“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國語辭典》:秫秸  拼音:shú jie
高粱的秆。
分類:秫秸高粱
《國語辭典》:河漏  拼音:hé lòu
一种北方面食。将和好的面团从底部有漏孔的床子挤压过去,轧成条状,直接落入锅中煮食。《水浒传》第二四回:「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也称为「合落」、「河捞」、「河落」。
《漢語大詞典》:席包
以苇席或高粱篾席缝制成的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登时把 镇江府 城厢内外各麻包店的麻包、席包带个一空。”
《國語辭典》:秫秫  拼音:shú shú
1.北方人称黏性高的高粱。
2.比喻娈童。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这花弧倒生得好个模样儿。倒不像个长官,倒是个秫秫,明日倒好拿来应应急。」《金瓶梅》第三五回:「学说蛮秫秫小厮,揽了人家说事几两银子,买嗄饭在前边治了两方盒,又是一坛金华酒。」
《国语辞典》:乾刍(乾刍)  拼音:gān chú
玉蜀黍、黍子或高粱的乾秆,作饲料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