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1,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娟好
抗怀
高坚
伟节
抗迹
显明
吉德
隆德
尊行
庸俗
崇隆
筱簜
抗行
咏德
高迹
《國語辭典》:娟好  拼音:juān hǎo
清秀美好。唐。韩愈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幼子娟好静秀,瑶环瑜珥,兰茁其牙,称其家儿也。」《老残游记》第一○回:「惟长短句子的歌谣最多,俱是手录,字迹娟好。」
《漢語大詞典》:抗怀(抗懷)
谓坚守高尚的情怀。 宋 曾巩 《过高士坊》诗:“一亩萧然絶世喧,抗怀那肯就笼樊。” 明 陈子龙 《初入剡中》诗:“抗怀惭末代,尚志徵前观。”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夫束脩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傅敷 《钓诗》:“遯世屏嚣秽,抗怀慕诗书。”
《漢語大詞典》:高坚(高堅)
高尚坚贞。 宋 苏辙 《外孙文骥与可学士之孙也作诗赠之》:“文章犹细事,风节记高坚。”
分類:高尚坚贞
《漢語大詞典》:伟节(偉節)
(1).高尚的节操。 宋 苏轼 《龙尾石砚寄犹子远》诗:“伟节何须怒, 宽饶 要少和。”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冯惟敏》:“ 朱竹垞 谓 汝言 诗华整可观,其 贾氏 之伟节乎?余谓终不若 汝行 之才气纵横也。”
(2).喻指朝廷派出的大吏。节,符节,官吏的凭证。 清 顾炎武 《赴车》诗之一:“稟性特刚方,临难詎可改。伟节不西行,大祸何繇解。”
《漢語大詞典》:抗迹(抗跡)
亦作“ 抗跡 ”。 高尚其志行、心迹。《楚辞·九章·悲回风》:“望 大河 之洲渚兮,悲 申徒 之抗迹。” 晋 何劭 《游仙诗》:“抗跡遗万里,岂恋生民乐。” 前蜀 杜光庭 《怀古今》诗:“吾所以思,抗跡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慾,保道德为规箴。”
《國語辭典》:显明(顯明)  拼音:xiǎn míng
1.明白显露。《荀子。成相》:「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2.日出。《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九。六微旨大论》:「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漢語大詞典》:吉德
美德;高尚的品德。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姦为凶德。” 汉 徐干 中论·法象:“君子感凶德之如彼,见吉德之如此,故立必磬折,坐必抱鼓。”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 陆氏 姊事父母以孝闻,事姑如事母。善伯仲以悌达,事夫如事兄,睦族以惠和,煦下以慈爱,四者谓之吉德。”
《國語辭典》:隆德  拼音:lóng dé
崇高的品德。如:「隆德高行」。
分類:高尚修德
《漢語大詞典》:尊行
高尚的行为。老子:“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唐 韩愈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其有尊行美德,建功树业, 令纵 从而为之歌颂。”
(1).长辈。《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 子元 自其兄 文王 之死,便有篡立之意……况 熊囏 、 熊惲 二子年齿俱幼,自恃尊行,全不在眼。”
(2).称对方行辈的敬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天宫:“ 郭 研詰仙人姓氏及其清贯、尊行。”
《國語辭典》:庸俗  拼音:yōng sú
平凡而俗气。《西湖佳话。六桥才迹》:「爱慕的是风流才子,鄙薄的是庸俗村夫。」也作「佣俗」。
《漢語大詞典》:崇隆
亦作“ 崇嶐 ”。
(1).高,高起。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西山崇隆,小瀑屡屡从山岭悬注。” 清 黄景仁 《池阳写望》诗:“池阳山水窟,石城鬱崇嶐。” 佘疚侬 《三年五月一日与同学登慧山》诗:“地势隔江远,西去逾崇隆。”
(2).严正。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明武宗遗事》:“惟时风宪崇隆,官吏严肃,刺不易投,三日犹未得见方伯。”
(3).高尚伟大。《太平天囯文选·常熟报恩牌碑序》:“ 虞山 高耸,并文德之崇嶐; 琴水 冲融,通武功之振奕。” 郭沫若 《祭李闻》:“莽彼河山,因突兀而增色;嗟我民猷,感无上之崇隆。”
《漢語大詞典》:筱簜(篠簜)
(1).竹。篠,小竹;簜,大竹。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齿革羽毛惟木。”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之八:“东南之贵寳,真不但 会稽 之篠簜也。”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被箘簵之窈蔚,结篠簜之溟濛。”
(2).引申为使高尚、美好。
《國語辭典》:抗行  拼音:kàng háng
彼此相等,不相上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梁虞和论书法》:「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
《國語辭典》:抗行  拼音:kàng xìng
高尚的德行。《楚辞。屈原。九章。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
《漢語大詞典》:咏德(詠德)
歌颂赞叹高尚的品德。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含淳咏德之声盈耳,登降揖让之礼极目。”
《漢語大詞典》:高迹(高跡)
亦作“高蹟”。
(1).高尚的德行。 汉 傅毅 《七激》:“达 羲 农 之妙旨,照 虞 夏 之典坟,遵 孔氏 之宪则,投 颜 閔 之高迹。”
(2).指超世俗的人。 唐 李频 《过四皓庙》诗:“东西南北人,高跡自相亲。” 明 申涵光《怀太原傅青主》诗:“幸将卷帙传高迹,日向晴窗展画看。”
见“ 高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