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制服  拼音:zhì fú
1.规定式样的服装。如学生制服、警察制服。
2.制定服装。《管子。立政》:「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
3.在父母丧期中穿的丧服。《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4.用力量使人屈服。
《漢語大詞典》:重席
(1).层迭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迭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氏 饮大夫酒, 臧紇 为客,既献, 臧孙 命北面重席,新樽絜之。” 杨伯峻 注:“重席,二层席。古代席地坐,席之层次,依其位之高低。仪礼·乡饮酒礼云:‘公三重,大夫再重。’则重席,大夫之坐。”仪礼·乡射礼“大夫辞加席,主人对,不去加席” 汉 郑玄 注:“辞之者,谦不以己尊加贤者也;不去者,大夫再重席,正也。宾一重席。”
(2).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载: 戴凭 解经不穷,“遂重坐五十餘席”。后用以借指学问渊博的儒者。周书·儒林传序:“握素怀鈆重席解颐之士,间出於朝廷。”南史·谢举传:“ 广 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斑竹杖、滑石书格荐之,以况重席焉。” 唐 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味道弹冠,望横经於重席。”参见“ 重坐 ”。
《漢語大詞典》:重坐
重罚,重刑。魏书·孝感传·长孙虑:“母因饮酒,其父 真 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 真 为县囚执,处以重坐。”
(1).指层迭列置的坐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郭璞 注引 司马彪 曰:“廊廡上级下级皆可坐,故曰重坐。”一说,重坐即重轩;或谓重坐即重室,指两层的楼房。参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注, 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2).谓所坐席位铺有多层坐垫。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羣臣能説经者更相难詰,义有不通,輒夺其席以益通者, 凭 遂重坐五十餘席。”
《漢語大詞典》:崇卑
亦作“ 崇庳 ”。 高低,高下。 唐 韩愈 《进学解》:“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若夫权行试守,皆正除之官,特以是别资序之崇卑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节假:“上因传旨,此后遇京官夜还,无问崇卑,令舖军执灯传送。”
分類:高低高下
《漢語大詞典》:胶柱(膠柱)
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三国 魏 邯郸淳 《笑林》:“ 齐 人就 赵 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绅 《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 蓟 永 事势,与他镇不同,若俟贼已见形,而后调兵支粮,则无及矣。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輟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参见“ 胶柱鼓瑟 ”。
《國語辭典》:胶柱鼓瑟(膠柱鼓瑟)  拼音:jiāo zhù gǔ sè
将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时就不能调节音调的高低。语本《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比喻顽固而不知变通。《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也作「胶柱调瑟」。
《國語辭典》:平坦  拼音:píng tǎn
地面没有高低凹凸。宋。秦观〈春日杂兴诗〉一○首之八:「马蹄交狭邪,车毂错平坦。」《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初时平坦好走,走得一里多路,地上渐渐多是山根石头。」
《漢語大詞典》:水则(水則)
立于水中测量水位高低的标尺。宋史·河渠志五:“ 景祐 二年, 怀敏 知 雄州 ,又请立木为水则,以限盈缩。”
《漢語大詞典》:横金
宋 代标识官阶高低的一种佩戴。 宋 王之道 《醉蓬莱·代人上高御带》词:“恩厚随龙,官崇御带,二十横金,玉阶寸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仕宦捷疾:“权尚书、御史中丞、 资政 端明 殿阁学士、直学士、正侍郎、给事中,金御仙花带,不佩鱼,谓之横金。”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旧制,执政以上,始服毬文带,佩鱼;侍从之臣,止服遇仙带,世谓之横金。”
《國語辭典》:气温(氣溫)  拼音:qì wēn
大气的温度。
《國語辭典》:银字(銀字)  拼音:yín zì
1.乐器以银作字示其音节。宋。张炎 洞仙歌。野鹃啼月词:「可惜欢娱地,雨冷云昏,不见当时谱银字。」
2.管笛类的乐器。唐。白居易 南园试小乐诗:「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唐。杜牧 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校奇。」
3.用银粉写字。《宋书。卷一五。礼志二》:「皇太子夜开诸门,墨令,银字棨传令信。」唐。熊孺登 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diào
1.诗文字句中音韵配置的抑扬顿挫。如:「声调铿锵」。
2.音乐的节奏。如:「声调悠扬」。
3.声音的高低升降的调子。如国音所分的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轻声等读法。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tiáo
声音和谐。《淮南子。本经》:「行沮然后义立,和失然后声调。」
《國語辭典》:评品(評品)  拼音:píng pǐn
评量、评论。《元史。卷一五八。列传。窦默列传》:「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只是泡些好清茶来请他评品些茶味,说些空头话。」
分類:评论高低
《漢語大詞典》:差参(差參)
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漢語大詞典》:析圭
亦作“ 析珪 ”。
(1).古代帝王按爵位高低分颁玉圭。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圭,一本作“ 珪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析,中分也。白藏天子,青在诸侯。” 王先谦 补注:“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析圭而爵,言分圭而爵之也。此盖古语。析,即分颁之义,非中分为二。疑 如 ( 如淳 )説误。”
(2).泛指封王、封官。 唐 李乂 《夏日送司马员外孙员外北征》诗:“析珪行仗节,持印且分麾。” 明 高启 《咏隐逸·武攸绪》:“孽后移寳鼎,同姓咸析珪。独去谢亲宠,龙门事宜栖。”
《國語辭典》:测量(測量)  拼音:cè liáng
使用仪器或量具以测定速度、长度等数值,或有关地形、地物之高下、大小等的状态。
《漢語大詞典》:让先(讓先)
(1).围棋术语,在双方棋力参差,不能分先对局时,上手一方经常执白,让下手一方经常执黑子先弈,谓之“让先”。
(2).象棋术语。高低手对弈,为使双方棋艺水平相对平衡,常由高手让低手先走一步、两步或三步,称为“一先”、“二先”或“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