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镫 → 镫灯”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玉镫(玉鐙)
(1).马镫之美称。 南朝 梁简文帝 《紫骝马》诗:“青丝悬玉鐙,朱汗染香衣。” 元 杨维桢 《走马》诗:“半兜玉鐙裹湘裙,不许春泥污罗韈。”
(2).借指马。 唐 张祜 《少年乐》诗:“醉把金船掷,閒敲玉鐙游。”
分類:马镫
《漢語大詞典》:踏镫(踏鐙)
(1).立在马镫上。《水浒传》第七八回:“只听得两军呐喊喝采,果是马军踏鐙抬身看,步卒掀盔举眼观。”
(2).即马镫。挂在马鞍子两旁供骑马人踏脚的东西。 沙汀 《闯关》十四:“ 余明 已经理好那匹汗水刚刚干透的小红马的佩带,只等把脚套进踏镫。”
(3).指车沿的踏板一类装置。《海上花列传》第八回:“出至 尚仁里 口,见是两把皮篷车,自向前面一把坐了。随后 赵 家娒提银水烟筒前行, 翠凤 挈着 金凤 缓缓而来,去后面坐了那一把。 高升 也踹上车后踏鐙。”
(4).踏灯,赏灯。 清 顾禄 清嘉录·烧十庙香:“ 厉樊榭 《武林踏鐙》词云:‘闹蛾樷里斗新糚,去点 吴山 十庙香。’”
《漢語大詞典》:踏蹬
(1).借指床前踏脚板或凳子。 宋 洪迈 《坚夷支志景·胡秀才》:“夜则使卧於床里,且命一婢宿踏蹬上,所以防闲之甚至。”
(2).即马镫。挂在马鞍子两旁供骑马人踏脚的东西。赣剧《张三借靴》:“你若是骑马去,要买四两檀香熬盆水,你把那踏蹬儿洁净的洗,切莫污损我的靴子底。”
《漢語大詞典》:踏凳
(1).即踏脚凳。《孽海花》第二四回:“那当儿,赶车的预备了车踏凳,要扶 雯青 上车。” 沙汀 《老太婆》:“她没有多少信心,但却已经用脚在踏凳上寻找着鞋子。”参见“ 踏脚凳 ”。
(2).马镫。挂在马鞍子两旁供骑马人踏脚之用。《雪岩外传》第九回:“ 香官 一跃而上,马夫送上鞭子, 香官 把踏凳一扇,那马儿便得得地走去。”
《國語辭典》:踏脚凳(踏腳凳)  拼音:tà jiǎo dèng
登高处时用以垫脚的工具。比喻努力发展时被借以利用的人或物。如:「他拿小王做踏脚凳,顺利进入这家大公司。」
分類:上下下车
《漢語大詞典》:鞭镫(鞭鐙)
亦作“ 鞭蹬 ”。亦作“ 鞭凳 ”。
(1).马鞭和马镫。借指马具。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截镫留鞭:“ 姚元崇 初牧 荆州 ,三年,受代日,闔境民吏泣拥马首,遮道不使去,所乘之马鞭鐙,民皆截留之,以表瞻恋。”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纷纷等儿戏,鞭鐙遭割截。”
(2).借指马。
(3).犹麾下、左右。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那家人是出路的,见説家主要闝,是有些油水的事,那一个不愿随鞭凳。”《花月痕》第四回:“大人於明日未刻,统领大兵,出城十里驻紥,二十二日长行,某愿随鞭蹬,供大人指挥。”
《國語辭典》:西皮  拼音:xī pí
传统戏曲的腔调。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拍子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摇板等。
《漢語大詞典》:马具(馬具)
装备马匹的用具,如马鞍、辔头、马镫等。 郭沫若 《苏联游记》:“有全部用绿色细宝石所嵌成的马具。” 王盛农 《猛士》第三章:“地摊上摆的是绸缎、布匹、陶瓷器皿、镶珠刀鞘、镶银马具、猎刀、斧头、火药。”
《漢語大詞典》:坠凳(墜凳)
亦作“ 坠蹬 ”。亦作“ 坠鐙 ”。 向下拉正马镫,侍候尊长上马。亦表示对人敬仰,甘执贱役之意。 明 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延宾》:“长者在上,小生只合执鞭坠凳,尤恐无福,焉敢当此。”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只见两个太监,牵着一匹御用的马,请 庄徵君 上去骑着,两个太监跪着坠蹬。”红楼梦第五二回:“老嬷嬷又嘱咐他们些话,六个人连应了几个‘是’,忙捧鞍坠鐙, 寳玉 慢慢的上了马。”
《漢語大詞典》:玉帖镫(玉帖鐙)
玉饰的马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谢中郎 在 寿春 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鐙。”亦省作“ 玉帖 ”。 北周 庾信 《岁晚出横门》:“据鞍垂玉帖,横腰带锦心。”
分類:玉饰马镫
《漢語大詞典》:镫骨(鐙骨)
听骨之一。形状像马镫,外面跟砧骨相连,里面的一端跟内耳相连。
《漢語大詞典》:镫棒(鐙棒)
古代一种棒形武器,其一端饰马镫形铜制品。后用作仪仗。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行仪卫:“或执大斧者,胯剑者,执鋭牌者,持鐙棒者。”三才图会·仪制四·镫杖:“《宋朝会要》云:‘鐙棒,黑漆弩柄也。金铜为鐙状,饰其末,紫丝绦繫之。’ 元 制:朱漆竿上以金涂马鐙。今制为金龙首衔马鐙,贯於朱漆棒首,仍以金饰棒末。”
《漢語大詞典》:镫锄(鐙鋤)
一种锄草农具。其首形如马镫,故称。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二:“鐙锄,剗草具也。形如马鐙,其踏铁两旁,作刃甚利。上有圆銎,以受直柄。用之剗草,故名鐙锄。”
《漢語大詞典》:认镫(認鐙)
脚踏马镫。指上马。红楼梦第四七回:“説着,丢下了 薛蟠 ,便牵马认证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注:“认鐙,脚尖钻进马鐙。这里即指‘上马’。”《三侠五义》第三回:“ 包公 认鐙乘骑,带了 包兴 ,竟奔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