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饱汉不知饿汉饥(飽漢不知餓漢饑)  拼音: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
吃饱的人不知饥饿者的难过滋味。比喻不知他人的苦痛。也作「饱人不知饿人饥」。
分類:处境理解
《國語辭典》:充饥画饼(充饑畫餅)  拼音:chōng jī huà bǐng
比喻徒具虚名而无益于实际。参见「画饼充饥」条。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饥画饼。」亦喻为聊以空想,安慰自己。元。刘时中〈端正好。生灵套〉:「无实惠尽是虚椿,充饥画饼诚堪笑。」
《國語辭典》:打饥荒(打飢荒)  拼音:dǎ jī huāng
1.忍受著荒年粮食不足。也作「打饥荒」。
2.发生麻烦。也作「打饥荒」。
3.争吵。《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同太太姨太太打饥荒,姨太太哭了两天不吃饭。」
《國語辭典》:打饥荒(打饑荒)  拼音:dǎ jī huāng
1.忍受著荒年粮食不足或经济困难。《负曝闲谈》第九回:「可惜我这两天家里打著饥荒,哪里有钱给他?」也作「打饥荒」。
2.发生麻烦。《红楼梦》第三六回:「先时在外头关,那个月不打饥荒,何曾顺顺溜溜的得过一遭儿。」也作「打饥荒」。
3.交涉、折冲。《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她晚上果然来的时候,我们店里就好合她打饥荒了。」
4.应付纠纷或困难。《红楼梦》第七二回:「倘若说准了,这会子说得好听,有了钱的时节,你就丢在脖子后头了,谁和你打饥荒去!倘或老太太知道了,倒把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了。」
《國語辭典》: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千里饋糧,士有飢色)  拼音: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谚语)比喻远处的粮食无法解除近饥。《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
分類:不解
《分类字锦》:七日不饥(七日不饥)
异苑汲郡卫士度苦行居士也其母尝诵经长斋非道不行家常饭僧时日将中母出斋堂与诸尼僧道逍遥眺望忽见空中有一物下正落母前乃是天钵中满香饭举坐肃然一时礼敬母自分行斋人食之皆七日不饥
分类:
《分类字锦》:青饥(青饥)
皮日休 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 半日始斋青饥饭,移时空印白檀香。
分类:
《國語辭典》:闹饥荒(鬧饑荒)  拼音:nào jī huang
1.遭遇荒年。如:「收成不好,就会闹饥荒。」
2.争吵、发生麻烦。《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不过怕来个人儿闯见,闹饥荒,鬼可怕他怎甚呀!」
《國語辭典》:失饥伤饱(失飢傷飽)  拼音:shī jī shāng bǎo
因饮食不当而生病,伤及身体。《说唐》第六回:「你这汉子,只因失饥伤饱,风寒入骨,故有此症。」
《韵府拾遗 微韵》:始饥(始饥)
史记五帝纪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榖注今文尚书作祖饥古文作阻饥
《國語辭典》:食不充饥(食不充飢)  拼音:shí bù chōng jī
肚子填不饱。形容生活穷困。南朝宋。明帝〈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之姆奶之手。」《七侠五义》第二八回:「老汉衣不遮体,食不充饥,如何还能够开茶楼呢?」也作「食不充肠」。
《漢語大詞典》:食饥息劳(食飢息勞)
谓使飢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飢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弟兄慈孝。”
《漢語大詞典》:如渴如饥(如渴如饑)
见“ 如饥如渴 ”。
《國語辭典》:如饥如渴(如饑如渴)  拼音:rú jī rú kě
像非常饥饿或口渴的人急需饮食一般。比喻迫切需求。隋。王度《古镜记》:「明公好奇爱古,如饥如渴,愿与君今夕一试。」也作「如饥似渴」。
《國語辭典》:如饥如渴(如饑如渴)  拼音:rú jī rú kě
像非常饥饿或口渴的人急需饮食一般。比喻迫切需求。隋。王度《古镜记》:「明公好奇爱古,如饥如渴,愿与君今夕一试。」也作「如饥似渴」。
《國語辭典》:如饥似渴(如飢似渴)  拼音:rú jī sì kě
形容欲望极其迫切。如:「他酷爱追求新知识,每逢图书馆进了新书,他就如饥似渴地去借阅。」
《國語辭典》:如饥似渴(如饑似渴)  拼音:rú jī sì kě
如同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般。比喻迫切需求。《喻世明言。卷一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吾儿一去,音信不闻,令我悬望,如饥似渴。」也作「如饥如渴」。
分類:如饥似渴
《国语辞典》:忍饥挨饿(忍饥挨饿)  拼音:rěn jī āi è
忍受饥饿。《红楼梦》第四五回:「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也作「忍饥受饿」。
分类:忍受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