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受寒  拼音:shòu hán
遭受风寒的侵害而生病。如:「今天将有冷锋过境,小心受寒!」
《國語辭典》:风邪(風邪)  拼音:fēng xié
风寒侵入人身,使人患病。《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帝尝幸苑囿离宫,后辄以风邪露雾为戒,辞意款备,多见详择。」《红楼梦》第八三回:「不过说饮食不调,著了点儿风邪,没大要紧。」
《國語辭典》:神木  拼音:shén mù
1.年代久远,特别粗壮高大的树木。
2.成精化神的树木。《三国演义》第七八回:「吾乃梨树之神也。汝盖建始殿,意欲篡逆,却来伐吾神木!吾知汝数尽,特来杀汝!」
3.县名。位于陕西省境东北,濒临窟野河东岸。
《國語辭典》:氅衣  拼音:chǎng yī
古代指罩在衣服外边的大衣。主要用来遮风寒。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一九。内臣佩服纪略》:「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曰氅也,䌽素不拘。」《红楼梦》第五二回:「把昨儿那一件乌云豹的氅衣给他罢!」
《國語辭典》:露风(露風)  拼音:lòu fēng
露出口风、走漏消息。《红楼梦》第六五回:「便有那游手好閒,专打听小事的人,也都去奉承贾琏,乘机讨些便宜,谁肯去露风?」《红楼梦》第八九回:「侍书告诉了我,又叮嘱千万不可露风说出来,只道是我多嘴。」
《漢語大詞典》:割面
(1).割破颜面,表示降服。晋书·刘曜载记:“﹝ 游子远 ﹞躬先士卒,扫壁而出,迟明覆之,生擒 伊餘 ,悉俘其众。 权渠 大惧,被髮割面而降。”
(2).刺脸。谓风寒而烈。 唐 王建 《关山月》诗:“边风割面天欲明, 金沙岭 西看看没。”
《漢語大詞典》:防寒
驱除风寒。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乾鱼启》:“况復 洞庭 鲜鮒, 温湖 美鯽,波澜成雨,鳞甲防寒。” 倪璠 注引神异经:“东南海中有 烜洲 ,洲有 温湖 ,鮒鱼生焉。其长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风寒。”
《国语辞典》:祛寒  拼音:qū hán
去除风寒。如:「每当受凉时,妈妈总会煮姜汤让我们喝下祛寒。」
分类:去除风寒
《國語辭典》:拘急  拼音:jū jí
身体因感觉冷而紧缩在一起。《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一觉醒来热渴,又吃了一碗冷水,身体便觉拘急。」
《漢語大詞典》:温病
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 中山 祝恬 ,字 伯林 ,公车徵,道得温病。”
《漢語大詞典》:风欬
因风寒而致咳。《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季夏行春令,则穀实鲜落,国多风欬,民乃迁徙。” 唐 柳宗元 《时令论》:“反时令,则有飘风暴雨,霜雪水潦,大旱沉阴,氛雾寒暖之气,大疫风欬,鼽嚏疟寒疥癘之疾。”
分類:风寒
《漢語大詞典》:风咳
因风寒而致咳。
分類:风寒
《漢語大詞典》:清邪
中医学名词。指风寒等致病因素。《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注:“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
《国语辞典》:闪风(闪风)  拼音:shǎn fēng
被风寒所侵。《红楼梦》第五二回:「晴雯方才又闪了风,著了气,反觉更不好了。」
分类:被风风寒
《漢語大詞典》:湿痹(濕痺)
同“ 湿痺 ”。亦作“溼痹”。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溼痹而刖足。”
中医学病名。痺症类型之一。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黏腻滞着所致。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痉湿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痺。湿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栾荆:“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癲癎狂痉,湿痺寒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