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56,分7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顺承
顺应
顺轨
顺则
随顺
顺履
顺考
顺理
雨顺
顺德
顺受
顺化
思顺
俯顺
顺旨
《漢語大詞典》:顺承(順承)
(1).顺从承受。易·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孔颖达 疏:“乃顺承天者,乾是刚健,能统领於天,坤是阴柔,以和顺承平於天。”史记·秦始皇本纪:“大义休明,垂於后世,顺承勿革。”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凡其夫所欲向意行,不曲折倣古,不循俗,夫人一切顺承。曰:‘不如是,是吾不能从其夫。’”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天的运动是循环式的运动,地的静止不是独立的而是顺承上天,也就是附属于天的静止。”
(2).顺接。 清 伍兆鼇 《虚字浅解》:“‘而’,顺承之辞。孟子:‘从流上而忘反。’”
《國語辭典》:顺应(順應)  拼音:shùn yìng
为适合环境的变化而采取某种对策。如:「顺应潮流」。
《漢語大詞典》:顺轨(順軌)
(1).遵循运行的轨道。 汉 班固 《为第五伦荐谢夷吾表》:“上令三辰顺轨於歷象,下使五品咸训於嘉时。”晋书·天文志上:“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薄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
(2).遵从礼制法度,归顺正道。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海盗奔迸, 黑山 顺轨。” 李善 注引魏志:“ 黑山 贼 张燕 率其众降,封为列侯。” 晋 左思 《魏都赋》:“於时 东鯷 即序,西倾顺轨, 荆 南怀憓, 朔 北思韙。”隋书·礼仪志一:“微习礼容,皆知顺轨。”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以今观之,则又吉讖也,从此百年顺轨,利孰大焉。”
《漢語大詞典》:顺则(順則)
顺从法则。国语·周语中:“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 唐 元结 《治风诗·至理》:“理何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顺则。” 唐 贺知章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列祖应命,四宗顺则。”
《國語辭典》:随顺(隨順)  拼音:suí shùn
听从、依从。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小姐!我这嘴脸尽看的过,你便随顺我也好。」《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被申公摄来洞中五年。你见他貌恶,当初我亦如此,后来惯熟,方才好过。你既到此,只得没奈何随顺了他罢!」
《漢語大詞典》:顺履(順履)
顺循礼仪。 宋 苏轼 《斋日致语口号》序:“三朝顺履,万寿维新。”
分類:循礼礼仪
《漢語大詞典》:顺考(順考)
谓考校古事,择善而行。《书·尧典》“曰若稽古帝 尧 ” 孔 传:“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 尧 。” 孔颖达 疏:“言顺考古道者,古人之道,非无得失,施之当时,又有可否,考其事之是非,知其宜於今世,乃顺而行之。”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书》:“后代帝王而设諫官,闢諫垣,盖所以顺考古道而乐闻己过也。”
分類:考校古事
《國語辭典》:顺理(順理)  拼音:shùn lǐ
合理。《晋书。卷一。宣帝纪》:「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朱子语类。卷二五。论语。八佾篇》:「人若顺理而行,则心平气和,而自然安裕。」
《骈字类编》:雨顺(雨顺)
唐 韦应物 登重玄寺阁 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
《國語辭典》:顺德(順德)  拼音:shùn dé
1.顺从的美德。《诗经。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聊斋志异。卷二。红玉》:「女勤俭,有顺德,琴瑟甚笃。」
2.地名。元、明时代旧府,秦时属钜鹿郡,北周属襄国郡,隋代为邢州,宋代升为信德府,元明时改称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县为其旧治。
《漢語大詞典》:顺受(順受)
顺从地接受。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许公言:“君手有直纹,未可量,但早年亦囏困,宜顺受之,寿可至六十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谨,无可蹈瑕;或薄施訶谴,女惟顺受。” 巴金 《家》三:“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
《國語辭典》:顺化(順化)  拼音:shùn huà
1.顺应造化。宋。刘子翚谕俗〉诗一二首之六:「逆情气必戾,顺化生乃蕃。」
2.称僧人逝世。
《分类字锦》:思顺(思顺)
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言思其顺,貌思其恭。
分类:言论
《漢語大詞典》:俯顺(俯順)
顺从。用於上对下。 晋 陆云 《喜霁赋》:“俯顺习坎,仰炽重离。”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陛下仰稽乾符,俯顺人志。”清史稿·世宗纪:“地方编立保甲,必须俯顺舆情,徐为劝导。”
分類:顺从上对
《漢語大詞典》:顺旨(順旨)
亦作“ 顺指 ”。 谓曲意逢迎。 汉 扬雄 《谏不受单于朝书》:“ 季布 曰:‘ 噲 可斩也,妄阿顺指!’”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諛顺旨要领絶。”三国志·吴志·王蕃传:“ 蕃 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时或迕意,积以见责。”旧唐书·外戚传·吴凑:“但人多顺旨不言,若再三启諫,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 宋 朱熹 《与周丞相札子》:“阿諛顺指以为固位之术,牢笼媢嫉以为植党之计。”
分類:曲意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