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顺道。不知何许人也。迈德高标。慈忍济物。誓志弘宣。周流震旦。移家就机。诲人不倦。句高丽第十七解味留王(或云小兽林王)二年壬申夏六月。秦符坚发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于是君臣以会遇之礼。奉迎于省门。投诚敬信。感庆流行。寻遣使回谢。以贡方物。或说。顺道从东晋来。始传佛法则秦晋莫辨。何是何非。师既来异国。传西域之慈灯。悬东暆之慧日。示以因果。诱以祸福。兰薰雾润。渐渍成习。然世质民淳。不知所以裁之。师虽蕴深解广。未多宣畅。自摩腾入后汉。至此二百馀年。后四年。神僧阿道至自魏(存古文)。始创省门寺。以置顺道。记云以省门为寺。今兴国寺是也。后讹写为肖门。又创伊弗兰寺。以置阿道。古记云兴福寺是也。此海东佛教之始。惜乎。之人也。之德也。宜书竹帛以宣懿绩。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然世之使于西方。不辱君命。必侍贤者而能之。则特至他邦肇行未曾有之大事。非其有大智慧。大谋猷。得不思议通力。其何以行之哉。以此知其为异人。斯亦法兰。僧会之流乎。
《國語辭典》:顺道者昌,逆德者亡(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拼音:shùn dào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顺从道德的必然昌盛,违逆道德的必趋灭亡。《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传》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曰:「古人有言『顺道者昌,逆德者亡』。」也作「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漢語大詞典》:七贤(七賢)
(1).指 魏 晋 时 嵇康 、 阮籍 、 山涛 、 向秀 、 刘伶 、 阮咸 、 王戎 七个名士。《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 陈留 阮籍 , 河内 山涛 ,豫其流者, 河内 向秀 , 沛国 刘伶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唐 皇甫湜 《醉赋》:“沈湎於酒,有 晋 之七贤。” 元 沈禧 《南吕一枝花·七月六日为施以和寿作》套曲:“七贤林下客,九老会中儔。”
(2).指 东汉 袁秘 、 封观 、 陈端 、 范仲礼 、 刘伟德 、 丁子嗣 、 张仲然 七人。《后汉书·袁闳传》:“ 黄巾 起, 秘 从太守 赵谦 击之,军败, 秘 与功曹 封 观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陈, 谦 以得免。詔 秘 等门閭号曰‘七贤’。”
(3).佛教指调心顺道的七个阶次或七贤人。《仁王经·序品》:“復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贤有二义。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二依大乘: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性种性;七道种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4).泛指七位贤人。 明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进公家,不终朝七贤并拔,较吾兄应是没争差。”
(2).指 东汉 袁秘 、 封观 、 陈端 、 范仲礼 、 刘伟德 、 丁子嗣 、 张仲然 七人。《后汉书·袁闳传》:“ 黄巾 起, 秘 从太守 赵谦 击之,军败, 秘 与功曹 封 观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陈, 谦 以得免。詔 秘 等门閭号曰‘七贤’。”
(3).佛教指调心顺道的七个阶次或七贤人。《仁王经·序品》:“復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贤有二义。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二依大乘: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性种性;七道种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4).泛指七位贤人。 明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进公家,不终朝七贤并拔,较吾兄应是没争差。”
《漢語大詞典》:过谒(過謁)
顺道往访;前往谒见。《后汉书·梁冀传》:“ 南郡 太守 马融 、 江夏 太守 田明 初除,过謁 不疑 。”《资治通鉴·汉桓帝元嘉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言过其门,因而謁之,礼不专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步出夏门行》:“过謁王父母,乃在 太山 隅。”
顺道法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爱有二种:一为相似之法爱,又名似道法爱,又名顺道法爱,住前之法爱也。二为真道法爱,住上之法爱也。决云爱名虽同。真似义别。见七帖见闻七。
(术语)法爱有二种:一为相似之法爱,又名似道法爱,又名顺道法爱,住前之法爱也。二为真道法爱,住上之法爱也。决云爱名虽同。真似义别。见七帖见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