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00,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顶带
顶大
犀顶
珠顶
冒顶
枕顶
红顶
顶巾
顶臂
顶子
顶祝
顶首
洞顶
鹊顶
炼顶
《漢語大詞典》:顶带(頂帶)
清 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冠饰。也称“顶戴”。通常皇帝可赏给无官的人某品顶带,亦可对次一等的官赏加较高级的顶带。前代有功或殉职,子孙可荫袭。到后期可以花钱捐购。 清 梅曾亮 《总兵刘公清家传》:“至是遂授 云南 布政使,旋以二品顶带留 山东 盐运使任。”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 汶上 老人 白英 ,前代之有功 黄河 者也,立祠 戴村 ,子孙荫袭顶带。”《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这个翰林祇能算做顶带荣身,不能按资升转。”参见“ 顶子 ”、“ 顶戴 ”。
《漢語大詞典》:顶大(頂大)
(1).最大。 应修人 《金宝塔银宝塔》三:“天下顶大的力量实在只有我们工人和农民的联合。”
(2).方言。至多,大不了。如:顶大你到你娘家住两天,你还有多大的本事。
分類:方言至多
《骈字类编》:犀顶(犀顶)
李太白大腊赋见象口下
《漢語大詞典》:珠顶(珠頂)
用东珠装饰的帽顶,上衔红宝石。 清 代正一品官可戴珠顶冠。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四:“ 顺治 四年,諭 范文程 、 刚林 、 祁充格 曰:‘文职衙门,不可无领袖,今尔衙门较前改大,尔三人可用珠顶、玉带。’”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二章五:“用这颗珠子做的珠顶冠,我曾经戴用过。”参阅清史稿·舆服志二
《漢語大詞典》:冒顶(冒頂)
(1).冒充顶替。《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他私下去与儿子商量,只叫他冒顶了名,骗领了别处去,卖了他。”
(2).指矿井中顶板塌落。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一章:“温度极高,无法通风,发生冒顶,落下来的大石头不好搬,就得跪着、卧着。” 郭小川 《矿工不怕鬼》诗:“那时碰到的困苦多过拉出的煤:瓦斯爆炸、片帮、冒顶……说不定哪时哪刻血肉横飞。”
《漢語大詞典》:枕顶(枕頂)
枕头的两顶。旧时枕头两端顶为方形,多有精工绣花。
《漢語大詞典》:红顶(紅頂)
红顶子。借指高官。 清 袁枚 新齐谐·褐道人:“国初, 德侍郎 某与 褐道人 善,道人精相术,言公某年陞官,某年得红顶,某年当遭雷击, 德公 疑信参半,后陞官一如其言。” 揆郑 《哀政闻社员》:“盐梟有招降于 清 室者,緑林生涯,易为红顶。”参见“ 红顶子 ”。
分類:高官
《國語辭典》:红顶子(紅頂子)  拼音:hóng dǐng zi
清朝官服凡文武一品官的朝冠顶子都是顶红宝石,俗称「红顶子」。
《韵府拾遗 真韵》:顶巾(顶巾)
麻姑坛记顶巾作髻馀发垂之
《韵府拾遗 寘韵》:顶臂(顶臂)
赵文诗顶臂孰非母肌肤
《國語辭典》:顶子(頂子)  拼音:dǐng zi
1.亭子、塔、轿子等顶上的装饰物。
2.清朝官员的品秩以顶珠的颜色与质地为别。也作「顶珠」。
3.房顶。
《漢語大詞典》:顶祝(頂祝)
顶礼祝祷;顶礼祝颂。《封神演义》第七三回:“乞元帅下鉴愚悃,容其纳降,以救此一方民,真时雨之师,万姓顶祝矣。” 初我 《妇女社会之对付华工禁约》:“记者言至此,适闻海上女界有创斯举者,不禁狂喜而顶祝曰:此女权发达之第一声。”
《國語辭典》:顶首(頂首)  拼音:dǐng shǒu
出钱承受他人的职业或财产。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胥吏》:「其四,京师权要之吏,顶首皆数千金,父传之子,兄传之弟。」也作「顶收」、「顶手」。
《漢語大詞典》:顶头银两(頂頭銀兩)
旧指顶承胥吏等职所需的银两。 明 萧世延 等《嘉隆新例》卷一:“ 嘉靖 七年正月吏部题奉圣旨,吏役顶头银两积弊有年,屡经禁奏,未见革除,这所言的是。”亦省称“ 顶银 ”。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而书役之害,则尤有甚者。书役例无工食,而顶银且倍於隶快,则所得亦必倍於隶快可知矣。”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正用之外,又有酒食之费半之,夫庶人役於官者,例给工食以酬劳,以其顶银为本,以工食为利,诚公私两济。”参见“ 顶首 ”。
《骈字类编》:洞顶(洞顶)
桂海虞衡志龙隐洞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没江水中泛舟至石壁下有大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仰观洞顶有龙迹夭矫若印泥然其长竟洞舟行仅一箭许别有洞门可出岩在洞侧山半有小寺即岩为佛堂不复屋如睦州古迹记为石钟鼓自洞顶悬而虚其下而声各 其所名者一在仙笠东为仙笠一在鼓西为笔格而山立者一为砚滴石穿溜若引蚁钻珠而洞顶滴泉正当其处
《骈字类编》:鹊顶(鹊顶)
刘禹锡诗见莺喉下
《漢語大詞典》:炼顶(鍊頂)
以香、艾置于头顶烧灼供佛,为僧徒修炼苦行之一。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又有僧以艾覆顶上,谓之鍊顶。”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 薛汝丹 家在 南岳 ,常与一僧知闻,其僧每年以香鍊顶供养佛,至八十餘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