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00,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顶门眼
天顶
五顶
半顶
秃顶
鹿顶
鹤顶红
中顶
帽顶
玉顶
上顶
顶发
平顶
龙顶
顶丝
《漢語大詞典》:顶门眼(頂門眼)
佛教传说 摩醯首罗天 有三眼,其中一眼,竖生额头,称“顶门眼”,高低一顾,万类齐瞻,彻底明了,最超常眼。见《续传灯录·浮山法远园鉴禅师》。因以喻指具有明智彻底的洞察力。《续传灯录·芦山法真禅师》:“欲明向上事,须具顶门眼;若具顶门眼,始契出家心。既契出家心,常具顶门眼。”
分類:佛教一眼
《國語辭典》:天顶(天頂)  拼音:tiān dǐng
1.天空。唐。张说〈三月二十日诏宴乐游园赋得风字〉诗:「北阙连天顶,南山对掌中。」
2.天文学上指铅垂线向我们头上的方向延长,和天球相交的一点,称为「天顶」。
分類:
《漢語大詞典》:五顶(五頂)
古代 印度 童子一种结发的式样。
《骈字类编》:半顶(半顶)
唐 杜甫 入宅三首 其二 半顶梳头白,过眉拄杖斑。
《國語辭典》:秃顶(禿頂)  拼音:tū dǐng
头顶没有头发。如:「秃顶很多是来自遗传。」《宋书。卷七四。列传。臧质》:「质少好鹰犬,善蒲博意钱之戏。长六尺七寸,出面露口,秃顶拳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上。游雁宕山日记》:「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
分類:秃顶头顶
《國語辭典》:鹿顶(鹿頂)  拼音:lù dǐng
旧式四合院,东西向房屋和南北向房屋连接转角的地方。《红楼梦》第三回:「上房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也作「盝顶」。
《國語辭典》:鹤顶红(鶴頂紅)  拼音:hè dǐng hóng
1.鹤的顶冠,其色艳红,故称为「鹤顶红」。相传有剧毒,食之能致命。
2.杨梅科「杨梅」的别名。参见「杨梅」条。
《骈字类编》:中顶(中顶)
蒋防 登天坛山望海日初出赋 候东方之昏黑,据中顶之孱颜。
《漢語大詞典》:帽顶(帽頂)
(1).帽的顶端。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老》:“ 张老 常过,令缝帽顶,其时无皂綫,以红綫缝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回回石头:“ 大德 间,本土巨商中卖红剌石一块於官,重一两三钱,估直中统钞一十四万定,用嵌帽顶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寳重。”
(2).帽子顶上所缀的结子或珠宝。元史·仁宗纪一:“为皇太子时, 淮东 宣慰使 撒都 献玉观音、七寳帽顶、寳带、寳鞍,却之,戒諭如初。” 清 代以帽子顶上不同质料和颜色的帽珠分别官员的品级。参见“ 顶戴 ”。
《國語辭典》:顶戴(頂戴)  拼音:dǐng dài
1.敬礼。南朝梁。武帝〈金刚般若忏文〉:「顶戴奉持,终不舍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举家顶戴不尽。可见世间刑狱之事,许多隐昧之情,一些造次不得。」
2.清代官吏品级,以帽上顶珠的色质为别,称为「顶戴」。
《骈字类编》:玉顶(玉顶)
萨都拉诗玉顶丹砂一夕休
《骈字类编》:上顶(上顶)
水经注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守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庙像东面华宇修整帝图严饰轩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顶旧有上祠今也毁废无复遗式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
《漢語大詞典》:顶发(頂髮)
犹发配。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再説,他好好儿的作着个文官儿,怎么又给个辖呢?这不顶发了他了吗?这可坑死我了!”
头发。国语·齐语“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三国 吴 韦昭 注:“颠,顶也。毛,髮也……言次列顶髮之白黑,使长幼有等,以为治民之经纪。”
分類:头发发配
《國語辭典》:平顶(平頂)  拼音:píng dǐng
物体顶端平坦的部分。如:「伟人的铜像将立于纪念碑的平顶上,供后人瞻仰。」《清史稿。卷一○二。舆服志一》:「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之。」
《骈字类编》:龙顶(龙顶)
蜀中酒阁道人 歌 惟有班龙顶上珠,能补玉堂阙下穴。
《漢語大詞典》:顶丝(頂絲)
禽鸟头顶上的细长羽毛。 唐 雍陶 《咏双白鹭》:“双鷺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 唐 刘象 《鹭鸶》诗:“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清软冷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