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音韵(音韻)  拼音:yīn yùn
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也称为「声韵」。
《國語辭典》:音韵学(音韻學)  拼音:yīn yùn xué
1.研究人类语言音韵结构的学问。
2.声韵学的别名。参见「声韵学」条。
《国语辞典》:中原音韵(中原音韵)  拼音:zhōng yuán yīn yùn
书名。元周德清著,分为北曲的韵谱及正语作词起例两部分。韵谱系由作者根据元曲作品,以北方语音为准的实际用韵归纳而成,分为十九个韵部,并把平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两类,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为北曲最早的韵书,对后世音韵学的影响很大。
《国语辞典》:中州音韵(中州音韵)  拼音:zhōng zhōu yīn yùn
书名。一卷,元卓从之撰。依据中原音韵逐字注解而别有增益。分十九韵部,为南曲曲韵专书。
《国语辞典》:音韵阐微(音韵阐微)  拼音:yīn yùn chǎn wéi
书名。清李光地奉敕撰,十八卷。首列韵谱,定四等之轻重,每部皆从今韵之目而附载广韵之子目,以存其旧,其字以三十六字母为次,每母又分开齐合撮四等,在韵书中称为精密之作。
《分类字锦》:精识音韵(精识音韵)
晋书律历志魏武时河南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铸铜工柴玉铸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更相诉白于魏武魏武取玉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于是罪玉
分类:审音
《國語辭典》:古韵(古韻)  拼音:gǔ yùn
1.周、秦及两汉文字所用的韵,称为「古韵」。《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列传二。顾炎武》:「言古韵者,自明陈第,虽创辟榛芜,犹未邃密。炎武乃推寻经传,探讨本原。」
2.古典的风韵意趣。唐。杜牧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诗:「笔落青山飘古韵,帐开红旆照高秋。」
《国语辞典》:一声(一声)  拼音:yī shēng
1.一个响音。《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寨内一声鼓响,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拥将出来。」《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当下,姚老夫子便和颜悦色的走到巡捕跟前,尊了一声巡捕先生。」
2.国音声调,四声分类的第一类。相当于阴平的音韵。
《國語辭典》:古音  拼音:gǔ yīn
古代的字音。多指先秦之音,以《诗经》为主,其他如《楚辞》、先秦诸子中的韵语,皆为研究古音的资料。
《漢語大詞典》:审音(審音)
(1).辨别音调。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清 吴伟业 《八风诗·南风》:“ 师旷 审音吹不竞, 钟仪 怀土操谁传。”
(2).通晓诗的音韵。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六朝以来,黄钟瓦缶,审音者自能辨之。”
(3).审定字的读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
(4).谓识别清议之声、舆论之声。 金松岑 《心声》:“斯音也。号召众籟之喑噎,披豁群窍之聋瞶……有善审音者,入吾国,遘我士,可以悚然而退,不得曰国无人国无人矣。”
《漢語大詞典》:韵流(韻流)
(1).音韵流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安仁 轻敏,故锋发而韵流。”
(2).指诗人骚客。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
《漢語大詞典》:韵格(韻格)
(1).气韵风格。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造语皆工,得句皆奇,但韵格不高。” 明 袁宏道 《村居杂题》诗之一:“老松饶韵格,屋底近千株。”
(2).指音韵格律。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二六:“君看韵格工腴甚,莫作寒巖槁木僧。”
《漢語大詞典》:科律
(1).法令;法律。南史·薛安都传:“卿为朝廷勋臣,云何放恣,輒於都邑杀人,非唯科律所不容,主上亦无辞相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余谓妖魅能一一守科律,则天无雷霆之诛矣。”
(2).指音韵格律。 刘师培 文说·和声:“推之 沈 宋 之诗,音中羣雅; 温 李 之文,势若转圜。或拗韵以协声,或激昂以竞响。然调有缓急,音有抗堕,科律所设,不可诬也。”
《國語辭典》:律赋(律賦)  拼音:lǜ fù
一种赋体。以声律和谐、对偶工整为特色,起于六朝。
《國語辭典》:声口(聲口)  拼音:shēng kǒu
口气、语气。《水浒传》第二九回:「那婆婆泪下,这妇人声口不好,不知又为甚的?」《金瓶梅》第一六回:「我闻得人说,他家房族中花大,是个刁徒泼皮的人。倘或一时有些声口,倒没的惹虱子头上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