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7,分3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音译
音译词
分类词汇
还音
悉达多
招提
菩提
三昧
浮屠
苜蓿
一来
袈裟
天竺
寒林
和尚
弥勒
《國語辭典》:音译(音譯)  拼音:yīn yì
翻译时直接模仿原语的语音而不把它意思翻译出来。
《国语辞典》:音译词(音译词)  拼音:yīn yì cí
用音译的方式所产生的语词。
《漢語大詞典》:还音(還音)
(1).犹音译。 钱仲联 《黄遵宪年谱》:“第一为造新字,次则假借,次则附会,次则謰语,次则还音,又次则两合。”注:“凡译意则遗词,译表则失里,又往往径用译音,如波罗密、般若之类。”
(2).把收录的声音信号重新还原为声音。《人民日报》1981.2.26:“有的厂生产的拷片尺寸有差异,录音带还音不清晰,画幅影像模糊。”
《國語辭典》:悉达多(悉達多)  拼音:xī dá duō
人名。为梵语siddhārtha的音译。为释迦牟尼未出家前的本名。
《國語辭典》:招提  拼音:zhāo tí
原为四方僧的住处,后泛指寺院或僧房。引申指出家僧侣。音译自胡语。《大般涅槃经》卷二五:「有诸弟子不为涅槃,但为利养,亲近听受十二部经,招提、僧物及僧鬘物,衣著食啖如自己有,悭惜他家。」唐。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诗:「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漢語大詞典》:拓提
即招提。 唐 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仇兆鳌 注引《僧辉记》:“拓提者,梵言‘拓鬭提奢’, 唐 言‘四方僧物’。但传笔者讹‘拓’为“招”,去‘鬭’、‘奢’,留‘提’字,即今十方住持寺院耳。”参见“ 招提 ”。
《國語辭典》:菩提  拼音:pú tí
从污染迷惑中体悟四圣谛。梵语bodhi的音译。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菩提圣种子,十力良福田。」《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國語辭典》:菩提树(菩提樹)  拼音:pú tí shù
植物名:(1)桑科榕属,大乔木。叶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长尾状锐尖,边缘波状。隐头果扁圆形。也称为「觉树」、「思惟树」。(2)田麻科菩提树属,落叶乔木。叶为不等边心脏形或广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带白色茸毛。七月叶腋生细长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开黄褐色花。花后结圆形果实。核果可做念佛珠,植株供观赏。
《國語辭典》: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诀要、窍门。《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國語辭典》:浮屠  拼音:fú tú
1.佛陀的别名。参见「佛陀」条。《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楚王英传》:「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2.佛塔。《西游记》第三三回:「这个泼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作「佛图」、「浮图」。
3.复姓。如唐代有浮屠泓。
《國語辭典》:苜蓿  拼音:mù sù
植物名。豆科苜蓿属,一或二年生草本。三出复叶互生,有柄,小叶倒卵形或倒心脏形,先端圆形或凹入。春天由叶腋抽花梗,密集总状花序开黄色蝶形花。荚果螺旋形,边缘具毛状突起。可供蔬食、饲料、肥料等用。也称为「光风」、「怀风」、「金花菜」、「草头」。
《國語辭典》:一来(一來)  拼音:yī lái
1.来一趟。唐。白居易 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
2.一来到。如:「他一来就破口大骂。」
3.略略动作、行事。如:「用手那么一来,箱子就开了。」、「你那么一来,岂不害了他?」
4.并说数事,分别叙述之词。《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凤生腼腼,心里也有些喜欢。」《文明小史》第一回:「一来尽了我们的东道之情,二来店家弄坏了他的东西,……。」
《國語辭典》:袈裟  拼音:jiā shā
梵语kāṣāya的音译。意为赤褐色。「袈裟」为一长方形的布块,出家人以此布块裹身,此即佛教僧侣的法衣。佛教戒律规定,出家人所穿的袈裟系捡拾布片连缀而成,不可纯白,须染色。因形式宛如水稻田的界画,也称为「水田衣」、「福田衣」、「莲华衣」、「无垢衣」。
《國語辭典》:天竺  拼音:tiān zhú
印度的旧称。参见「印度共和国」条。
《國語辭典》:寒林  拼音:hán lín
1.秋冬天寒时的林木。《文选。陆机。叹逝赋》:「步寒林以悽恻,玩春翘而有思。」
2.佛教用语。指西域弃尸的处所。也称为「尸陀林」。
《國語辭典》:和尚  拼音:hé shàng
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为胡语的音译,意译亲教师、依学、近诵等。在中国寺院,一般只用来称呼寺院的住持比丘、或年高德劭的比丘。但民间也以和尚泛称男性的出家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敢烦和尚相引,瞻仰一遭,幸甚。」
《國語辭典》:弥勒(彌勒)  拼音:mí lè
佛教菩萨的名称之一。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根据佛经的说法,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关于他的塑像,在汉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状,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为传说契此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萨不同。也译作「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