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与赵襄子、魏桓子共攻智氏,杀智伯,分其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京兆霸陵人,字伯休。家世著姓。为避名,卖药长安市,三十余年,口不二价。后被人认出,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征不至。桓帝以安车聘之,不得已,辞安车,自乘柴车先发,乃中道遁。
《國語辭典》:象事  拼音:xiàng shì
1.观察事物所呈现的现象。《易经。系辞下》:「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2.六书之一。为描绘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参见「指事」条。
《國語辭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书之一。因无具体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称为「象事」、「处事」。
2.指出事物。南朝梁。钟嵘 诗品序:「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漢語大詞典》:鼓物
《易·繫辞上》:“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韩康伯 注:“万物由之以化,故曰鼓万物也。”后以“鼓物”指使万物生长。 晋 陆云 《南征赋》:“振南箕以鼓物,冒庆云而崇荫。” 晋 陆云 《赠郑曼季诗·谷风》:“流芳鼓物,清尘拂林。”
《漢語大詞典》:切摩
犹切磨。切磋相正。新唐书·陆贽传:“骋辩而衒明,必折人以言,虞人以诈,则顾者自便,而切摩之益不尽矣。” 明 归有光 《送昆山县令朱侯序》:“与当世之士大夫,切摩治体,讲求方略,深知其积习之故,而力变之。”
磨擦。说文·手部:“挼……一曰两手相切摩也。”《易·繫辞上》“刚柔相摩” 晋 韩康伯 注:“相切摩也。”
《漢語大詞典》:守价(守價)
谓卖货者坚持原价不改变。 晋 皇甫谧 高士传·韩康:“常游名山,采药卖於 长安 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餘年。时有女子买药於 康 ,怒 康 守价,乃曰:‘公是 韩伯休 邪?乃不二价乎?’” 伯休 , 韩康 字。
《漢語大詞典》:微兆
微小的征兆。《易·繫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晋 韩康伯 注》:“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吉凶之彰,始於微兆。故为吉之先见者也。”
《漢語大詞典》:殉吉
祈求吉祥。易·繫辞下“吉凶者,贞胜者也” 晋 韩康伯 注:“夫有动则未免乎累,殉吉则未离乎凶。” 孔颖达 疏:“殉,求也。”
《漢語大詞典》:拟范(擬範)
效法。《易·繫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晋 韩康伯 注:“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 孔颖达 疏:“言法则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过失违天地者也。”
《漢語大詞典》:智周万物(智周萬物)
谓于万物无所不知。语本《易·繫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韩康伯 注:“知周万物则能以道济天下。” 孔颖达 疏:“圣人无物不知,是知周於万物。” 南朝 宋 何承天 《达性论》:“情综古今,智周万物。”《魏书·前废帝纪》:“伏惟陛下运属千龄,智周万物,独昭繫象,妙极天人。”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道洽十方,智周万物。”
《漢語大詞典》:微显阐幽(微顯闡幽)
谓显现微妙之处,阐明幽深之理。易·繫辞下:“夫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韩康伯 注:“《易》无往不彰,无来不察,而微以之显,幽以之阐。”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
《漢語大詞典》:翕敛(翕斂)
收敛;收缩。易·繫辞上“夫坤,其静也翕” 晋 韩康伯 注:“翕,敛也。止则翕敛其气。” 孔颖达 疏:“此经明坤之德也。坤是阴柔,闭藏翕敛,故其静也翕。” 清 谭嗣同 《仁学》一:“赤道以旋速而隆起,即南北极之所翕敛也。”
《国语辞典》:韩康卖药(韩康卖药)  拼音:hán kāng mài yào
东汉韩康借卖药隐名,却因价格不二,反为人知,遂隐居霸陵山中。典出《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韩康传》。后比喻医者隐居。元。张雨〈梧叶儿。移家去〉曲:「刘商观弈罢,韩康卖药还。」
《漢語大詞典》:大演数(大演數)
《易·繫辞下》:“大衍之数五十。” 韩康伯 注引 王弼 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后以“大演数”指天文历算之术。 唐 杜牧 《池州造刻漏记》:“﹝ 王处士 ﹞精大演数与杂机巧,识地有泉,凿必涌起。”
《漢語大詞典》:神而明之
易·繫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韩康伯 注:“体神而明之,不假於象,故存乎其人。” 孔颖达 疏:“言人能神此易道而显明之者,存在於其人。”后以“神而明之”谓表明玄妙的事理。《晋书·杜预传》:“夫宣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至于引商刻羽,戛玉敲金,虽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强而臻自然,盖遵守成法之化境也。” 李逸侯 《宋宫十八朝演义》第十七回:“彼此相参考,相融合,变而通之,神而明之,依照朕的意思,制作新的舞曲,演成新的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