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接轸(接軫)
(1).车辆相衔接而行。形容其多。 汉 张衡 《西京赋》:“冠带交错,方辕接軫。”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宝光寺》:“雷车接軫,羽盖成阴。”
(2).形容人才济济。《宋书·顺帝纪》:“然犹正士比轂,奇才接軫。”《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观夫 武氏 称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
(3).喻接近,靠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 胡 越 起于轂下,而 羌 夷 接軫也。” 唐 孙恂 《猎狐记》:“然僻居与山藪接軫,豺狼所嘷,若復固拒,是见溺而不援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长沙 忧国,惧足首之倒悬; 臣朔 上书,戒 羌 戎 之接軫。”
(2).形容人才济济。《宋书·顺帝纪》:“然犹正士比轂,奇才接軫。”《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观夫 武氏 称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
(3).喻接近,靠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 胡 越 起于轂下,而 羌 夷 接軫也。” 唐 孙恂 《猎狐记》:“然僻居与山藪接軫,豺狼所嘷,若復固拒,是见溺而不援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长沙 忧国,惧足首之倒悬; 臣朔 上书,戒 羌 戎 之接軫。”
《漢語大詞典》:被边(被邊)
靠近边界。《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国被边, 匈奴 数入, 晋阳 去塞远,请治 马邑 。”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拥旄裁甸服,垂帷非被边。” 倪璠 注:“垂帷非被边者,按, 褒 仕 元帝 ,时为尚书左僕射,在於 江陵 ,非边远之地。”《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四年》:“臣等颇闻舆议,皆言 河南 百姓不同被边之民,素习农桑,罔知战鬭。”
《漢語大詞典》:边海(邊海)
(1).靠海,临海。《南齐书·刘善明传》:“郡境边海,无树木。”《南史·萧勱传》:“ 广州 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2).近陆地的海。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廉州 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岂復欲观神仙於 瀛洲 ,求 安期 於边海,释金輅而顾云舆,弃文驥而求飞龙哉?”
(3).海边。 唐 武元衡 《送严绅游兰溪》诗:“ 剡岭 穷边海,君游别岭西。” 唐 张乔 《望巫山》诗:“边海故园荒后卖,入关玄髮夜来衰。”
(4).指我国西北靠近 青海湖 地方。《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至 王莽 辅政,欲燿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 羌 ,使共献 西海 之地,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
(5).边远。 三国 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 黄节 注:“《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疏引 孙炎 云:海之言晦,晦闇於礼义也。《荀子·王制篇》 杨倞 注曰:海谓荒晦絶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然则此诗言边海,谓边远耳。” 明 冯梦龙 《风流梦·二友言怀》:“先祖 柳州公 ,与你家 昌黎公 ,俱是饱学才子,却也时运不利,一箇贬在 潮阳 ,一箇贬在 柳州 ,都是边海烟瘴地方。”
(2).近陆地的海。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廉州 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岂復欲观神仙於 瀛洲 ,求 安期 於边海,释金輅而顾云舆,弃文驥而求飞龙哉?”
(3).海边。 唐 武元衡 《送严绅游兰溪》诗:“ 剡岭 穷边海,君游别岭西。” 唐 张乔 《望巫山》诗:“边海故园荒后卖,入关玄髮夜来衰。”
(4).指我国西北靠近 青海湖 地方。《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至 王莽 辅政,欲燿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 羌 ,使共献 西海 之地,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
(5).边远。 三国 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 黄节 注:“《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疏引 孙炎 云:海之言晦,晦闇於礼义也。《荀子·王制篇》 杨倞 注曰:海谓荒晦絶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然则此诗言边海,谓边远耳。” 明 冯梦龙 《风流梦·二友言怀》:“先祖 柳州公 ,与你家 昌黎公 ,俱是饱学才子,却也时运不利,一箇贬在 潮阳 ,一箇贬在 柳州 ,都是边海烟瘴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