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蜼彝(蜼彞)  拼音:lěi yí
一种彝器。刻饰有蜼形的器具,古代多用于祭祀。《周礼。春官宗伯。司尊彝》:「凡四时之间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
《漢語大詞典》:禹鼎
(1).传说 夏禹 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毁皇姑寺:“观 世宗 屡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 禹 鼎 秦 镜。” 清 赵翼 《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即今一卷《荷戈》诗,己如 禹 鼎铸魅魑。” 清 何世麟 《感赋》诗:“ 越 裳依旧防 倭 寇, 禹 鼎何时铸 汉 奸。”
(2).即九鼎。传说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陈毅 《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 禹 鼎,大军抗 日 渡 金沙 。”
(3). 西周 晚期青铜器。 宋 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 周 王作战,俘获 鄂侯 事。1942年 陕西 岐山 又出一鼎,与 宋 代著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国语辞典》:夔纹(夔纹)  拼音:kuí wén
一种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纹饰。夔是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
《國語辭典》:陶范(陶笵)  拼音:táo fàn
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型。一般由外范、内范所组成。外范按照器物的外形制造,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心。内外范之间容受铜液。范上雕镂纹饰、铭文。
《国语辞典》:弦纹(弦纹)  拼音:xián wén
一种青铜器上的纹饰。花样简单,纹形为凸起的横线,约为一道或三道。盛行于商代和周代。
《漢語大詞典》:亚形(亞形)
指古青铜器上的“亚”字形饰纹。 宋 张抡 《绍兴内府古器评·商父乙觚》:“凡器之有亚形者,皆为庙器,盖亚形所以象庙室耳。”按,“亚”为族徽。
《国语辞典》:饕餮纹(饕餮纹)  拼音:tāo tiè wén
一种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纹样象徵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其特徵是仅雕有动物的颜面,圆眼突出,常以浮雕出的扉棱为颜面的鼻,并作卷曲的眉和耳。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失去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或器足的纹饰。也称为「兽面纹」。
《国语辞典》:象纹(象纹)  拼音:xiàng wén
一种装饰在青铜器上的纹饰。表现象的形态和长鼻特徵的图案。盛行在商至西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亦见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象纹。
《国语辞典》:拨蜡法(拨蜡法)  拼音:bō là fǎ
脱蜡灌铸青铜器的方法。利用蜡的可塑性及加热溶解的特性,先铸造蜡塑模型,再将蜡模以黏土或沙覆盖,制成铸模,留下浇口及出气孔。加热时,蜡模熔化而流出。再将铜液注入,冷却后,敲开铸模,取出铸品,加以整修,即得与蜡塑模型相同的青铜器。见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钟𢑱鼎器辨》。也称为「脱蜡灌铸法」、「脱蜡法」。
《漢語大詞典》:云雷纹(雲雷紋)
殷 周 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大都是连续的回旋状线条。一般称圆形的为云纹,方形的为雷纹。多用作地纹,以衬托主题纹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 商 代青铜器﹞花纹多富丽繁缛,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形式。”
《國語辭典》:蝉纹(蟬紋)  拼音:chán wén
雕镂在器物之上的蝉形纹饰。多见于青铜器,图案多呈三角形,四周常衬以云雷纹。
《國語辭典》:毛公鼎  拼音:máo gōng dǐng
西周宣王时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铭文计有四百九十七字,是现存青铜器中,文字记载最长的。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语辞典》:李峪风格(李峪风格)  拼音:lǐ yù fēng gé
春秋晚期一种青铜器风格。于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其特色为华美精细,器上具有缠结的各式图案及浮雕。代表作品有〈鸟兽龙纹壶〉、〈双蟠夔纹鉴〉等。
《国语辞典》:三代吉金文存  拼音:sān dài jí jīn wén cún
书名。罗振玉编,二十卷。著录传世的殷、周青铜器铭文拓本四千八百三十一器,从食器到兵器,分类按字数多少排列。蒐集颇富,只集拓本,并无释文。
《国语辞典》:宜侯夨簋  拼音:yí hóu zè guǐ
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丹徒烟墩山出土。四耳,高圈足,腹部饰有圆涡纹,圈足饰有夔纹。腹内壁有一百二十六字的铭文,记载周康王封夨为宜侯,赐其器物、土地等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