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隶写(隸寫)
谓用隶书写定古文字。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序录:“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文。” 宋 郭忠恕 佩觿卷上:“造字之旨,始於象形,中则止戈反正,而省声生焉。至若春秋姓字地名,更见尚书, 宋 齐 旧本,隶写古文,学者知之,不可具举。” 清 顾蔼吉 《〈隶辨〉序》:“ 汉 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
《漢語大詞典》:行隶(行隸)
带有隶书笔意的行书。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行草:“吾以 山谷 为行篆, 鲁公 为行隶, 北海 为行分也。”
《国语辞典》:隶定(隶定)  拼音:lì dìng
文字学上指将篆书改写为隶书的经过。惟写定时往往摹拟篆体的结构,此点与「隶变」不同。如「隶古定尚书」即指将以古文书写的《尚书》改以隶书写成。
《漢語大詞典》:隶汉(隸漢)
即汉隶。指 汉 代的隶书。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尝见友人以隶汉自夸。余誚之曰:‘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非隶汉也。’”参见“ 隶书 ”。
分類:隶书
《國語辭典》:隶书(隸書)  拼音:lì shū
书体名:(1)篆书的简化体,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典型隶书的特点是:横画起笔回锋,隆起如蚕头之形;收笔顿笔挑起,具雁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也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漢語大詞典》:隶韵(隸韻)
隶书的韵味。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购碑:“盖承 汉 分之餘,古意未变,质实厚重,宕逸神隽,又下开 唐 人法度,草情隶韵,无所不有。”
分類:隶书韵味
《漢語大詞典》:钟隶(鍾隸)
三国 魏 锺繇 工隶书,世称“钟隶”。
分類:钟繇隶书
《国语辞典》:十体书(十体书)  拼音:shí tǐ shū
十种书体。指古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八分、飞白、草书等。见唐。张怀瓘《书断。卷一。列传》。一说以古文、大篆、八分、小篆、飞白、倒薤、散隶、悬针、鸟书、垂露为十体,见《宣和书谱。卷二。唐元度》。
《國語辭典》:礼器碑(禮器碑)  拼音:lǐ qì bēi
东汉的碑刻。桓帝永寿二年(西元156)立。碑中记述鲁相韩敕修饬孔庙、重造礼器等活动。书法结体方整,笔画瘦劲峻逸、顿挫飞动。碑阴及两侧刻当时资助官吏名及钱数,文字完好,用笔自然奔放。为习汉隶者的范本。
《漢語大詞典》:隶绝(隸絶)
谓隶书之绝佳者。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 伯英 既称学圣, 元常 亦自隶絶,论旨所谓殆同一机神,实旷世莫继。”
分類:隶书绝佳
《國語辭典》:羊真孔草  拼音:yáng zhēn kǒng cǎo
南朝宋羊欣擅长隶书,孔琳之善写草书,二人皆名重一时,故并称为「羊真孔草」。
《国语辞典》:裴岑纪功碑(裴岑纪功碑)  拼音:péi cén jì gōng bēi
古隶书,笔势雄劲生辣,六行,行十字,全称为「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碑为东汉永和二年所立,旧址在新疆巴尔库尔城西五十里,清雍正年间移置城西北三里关帝庙前。
《国语辞典》:张迁碑(张迁碑)  拼音:zhāng qiān bēi
东汉时碑刻,属隶书。中平三年(西元一八六)立于山东省东平县。碑文为宣扬张氏祖先张迁的政绩。字体朴厚劲媚,方整多变,碑中阴刻文字,笔力更雄健酣畅。
《國語辭典》:古文经(古文經)  拼音:gǔ wén jīng
先秦古文所写就的经籍,不同于用汉隶书写的今文经。如《古文尚书》。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学(古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 西汉 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 孔 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 王莽 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 东汉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时,治古文经的 贾逵 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 马融 、 服虔 、 郑玄 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 魏 、 晋 、六朝、 隋 、 唐 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國語辭典》:曹全碑  拼音:cáo quán bēi
汉朝隶书的碑刻。碑文记载合阳令曹全镇压黄巾的事件。明万历年间始出土。书法秀丽而有骨力,学习隶书者,多用为范本。因曹全字景完,故也称为「曹景完碑」。
《漢語大詞典》:丁真永草
南朝 梁 丁觇 善隶书, 南朝 陈 智永 善草书,当时人称“ 丁 真 永 草”。太平广记卷二○七引 唐 张怀瓘 书断:“ 智永 章草及草书入妙…… 丁覘 亦善隶书,时人云: 丁 真 永 草。”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书断作“ 丁 真楷草”。后用为赞人书法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