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理障  拼音:lǐ zhàng
佛教指会障碍修行的错误思想。《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國語辭典》:中毒  拼音:zhòng dú
1.人或动物由于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导致生理机能障碍或死亡的现象。患者一般会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眩晕等症状。
2.思想受到蛊惑,信服邪说谬论。如:「不要随便接受秘密宗教,以免中毒而误了自己的前途。」
《國語辭典》:罪障  拼音:zuì zhàng
佛教上指罪恶。因其为善果的障碍,故称为「罪障」。
《漢語大詞典》:避碍(避礙)
避开障碍。 汉 扬雄 《法言·君子》:“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 宋 陈傅良 《村居》诗之一:“择栖未定鸟离立,避碍已通鱼并行。”
分類:避开障碍
《国语辞典》:聋人(聋人)  拼音:lóng rén
听觉有障碍或完全听不见的人。如:「聋人使用手语,也可以沟通无碍。」也作「聋子」。
《漢語大詞典》:绳度(繩度)
谓牵引绳索以度过障碍或超越目标。宋书·夷蛮传论:“ 汉 世西译遐通,兼途累万,跨 头痛 之山,越绳度之险。”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莫不梯峯挂迥,越绳度之山。” 唐 薛胜 《拔河赋》:“洎标纷以校力,突绳度而就强。”
《国语辞典》:复健(复健)  拼音:fù jiàn
透过咨商或物理治疗,让心理或生理障碍的人,恢复健康。如:「经过长时间的复健治疗,他终于日渐康复。」
《國語辭典》:恶魔(惡魔)  拼音:è mó
1.比喻极为凶恶的人。
2.宗教上指引诱人作恶,阻碍人修持善道的恶神。
《漢語大詞典》:墙篱(牆籬)
垣墙和篱笆。喻障碍。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然戍卒 陈胜 无将帅之任,师旅之众,奋空拳而破百万之师,无墙篱之难。”
《漢語大詞典》:编栏(編欄)
亦作“ 编拦 ”。亦作“ 编阑 ”。
(1).谓设置障碍,加以阻拦。 宋 司马光 《言蓄积札子》:“今 开封府 及 京东 、 京西 水灾之处,放税多及十分,是大飢之岁也,官吏往往更行收糴,所给官钱既少,百姓不肯自来,中糴则遣人编拦、搜括,无以异於寇盗之钞刼。”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既至,泊船市舶亭下,五洲巡检司差兵监视,谓之编栏。”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九年:“都元帅 宗弼 又传令:‘ 宋国 係和议之国,存留桥路往来,已调 絳 、 蒲 、 解州 三十三万夫过河修叠隄岸,仍差马军编栏,令 同州 照验’。”
(2).犹言赶拦。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之二四:“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沈钦韩 注:“编阑,犹赶绰也。”
分類:障碍阻拦
《國語辭典》:三病  拼音:sān bìng
三种疵病:(1)国画上用笔的三种缺点。宋。郭若虚《图画闻见志。卷一。叙论》:「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结。」(2)印度古代医学将人类的病因分成风、寒、气三病。《阿閦佛国经。卷上》:「其佛刹无有三病,何等为三:一者风,二者寒,三者气。」
《國語辭典》:三毒  拼音:sān dú
佛教谓贪爱、瞋恚、愚痴三种心态上的缺点。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烧然。」
分類:佛教三毒
《漢語大詞典》:拔钉(拔釘)
比喻清除厌恶或成为障碍的人。参见“ 拔钉钱 ”。
《漢語大詞典》:拔钉钱(拔釘錢)
五代 赵在礼 所征的人头税,是 赵 复职后对人民称其去职为“拔钉”的报复性措施。后用以代称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新五代史·杂传八·赵在礼:“ 在礼 在 宋州 ,人尤苦之;已而罢去, 宋 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復受詔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清 赵翼 《回粤途次口占》之二:“昔到曾怜悬磬室,再来忍敛拔钉钱。”
《漢語大詞典》:踬颠(躓顛)
(1).绊倒。 汉 焦赣 《易林·坎之旅》:“北行出门,履蹈躓颠。”
(2).引申为障碍。 明张景《飞丸记·誓盟牛女》:“世运旋,山谷迁,黄尘白浪无躓颠,此处相逢岂偶然?”亦比喻境遇很不顺利。 清 梅曾亮 《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李公墓碑》:“扶其躓颠,完其痏痍。”
《漢語大詞典》:决塞(決塞)
(1).指河道的疏导与堵塞。 宋 苏轼 《禹之所以通水之法》:“古者将有决塞之事,必使通知经术之臣计其利害,又使水工行视地势,不得其工不可以济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今若户部吝其费裁损之,乃令工部任河之决塞,器之利钝,为工部者不亦难乎?”
(2).准许或禁止的规定。泛指行为准则。管子·七法:“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不明于决塞,而欲驱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汉 贾谊 新书·匈奴:“若夫大变大应,大约以权决塞,因宜而行,不可豫形。”
(3).排除障碍。 清 魏源 《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周公神道碑铭》:“国家承 明 之敝,决塞去壅。”
《漢語大詞典》:翳塞
蔽塞;遮盖;障碍。 唐 陆龟蒙 《甫里先生传》:“ 贞元 中, 韩晋公 尝著《春秋通例》,刻之於石,意以是学为己任,而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 宋 司马光 《日食遇阴云不见乞不称贺状》:“今若太阳实亏,而有浮云翳塞,虽京师不见,四方必有见者。” 明 唐顺之 《石湖王傅辱观拙集见赠长句奉答》诗:“寄声林莫两 杨君 ,努力与世扫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