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9,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隐微
山隐
隐忍
深隐
隐情
隐地
隐现
隐君子
半隐
隐侯
索隐
中隐
豹隐
隐迹
隐伏
《國語辭典》:隐微(隱微)  拼音:yǐn wéi
幽暗不明显。《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漢語大詞典》:山隐(山隱)
(1).隐居。法苑珠林卷二二:“ 唐 循州 东北 兴寧县 灵龕寺 ……古传云: 晋 时北僧在此山隐。” 唐 独孤及 《送阳翟张主簿之任》诗:“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
(2). 山隐居 的略称。传说 春秋 时 吴国 的隐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披《灵寳》而知 山隐 ,因折俎而説专车。”云笈七籤卷三引《灵宝纪》:“ 吴王 闔閭 时,王出游 包山 ,见一人在山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 山 名 隐居 ……童謡云: 吴王 出游观 震湖 , 龙威丈人 山隐居 ,北上 包山 入灵墟,乃入 洞庭 窃 禹 书。’”
《國語辭典》:隐忍(隱忍)  拼音:yǐn rěn
忍耐著不动声色。《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太史公曰》:「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文明小史》第四二回:「但是事已如此,说也无益,只得隐忍不言。」
《漢語大詞典》:深隐(深隱)
(1).深深隐藏。鬼谷子·抵巇:“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是以 许由 匿 尧 而深隐, 唐 氏不以衰; 夷 齐 耻 周 而远饿, 文 武 不以卑。” 唐 杜甫 《雨》诗:“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
(2).偏僻隐蔽。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择一深隐处驻 一妹 ,某日復会於 汾阳桥 。”
(3).深奥隐晦,不易理解。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彦琮》:“详梵典之难易,銓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事以明覈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國語辭典》:隐情(隱情)  拼音:yǐn qíng
1.不可告人的事情。《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善否陈前,靡有隐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况又口出妄语欺诳,眼见得中有隐情了。」
2.审度实情。《礼记。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
《漢語大詞典》:隐地(隱地)
(1).隐瞒的土地。宋史·王恩传:“改知 渭州 ,括隐地二万三千顷,分弓箭士耕屯。”
(2).浓荫蔽日之地。 元 倪瓒 《赠葛子熙》诗:“闻道阴厓留积雪,将寻隐地看长松。”
《國語辭典》:隐现(隱現)  拼音:yǐn xiàn
忽隐忽现、隐约显现。如:「萤火虫在草丛里隐现穿梭,十分美丽。」
分類:隐现
《國語辭典》:隐君子(隱君子)  拼音:yǐn jūn zǐ
1.隐居的高士。《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老子,隐君子也。」唐。储光羲 寄孙山人诗:「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
2.讽称有鸦片烟瘾的人。今多指烟瘾很大的人。也作「瘾君子」。
《國語辭典》:隐士(隱士)  拼音:yǐn shì
隐居避世的人。《荀子。正论》:「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骈字类编》:半隐(半隐)
元 王逢 秋感六首 其三 南极有星天半隐,东维无地海全归。
《漢語大詞典》:隐侯(隱侯)
南朝 梁 沈约 的谥号。 沈约 字 休文 ,善诗文, 高祖 受禅,为尚书仆射,封 建昌县 侯,邑千户。卒谥“隐侯”。 唐 吴仁璧 《南徐题友人邻居》诗:“待到秋深好时节,与君长醉 隐侯 家。”按, 沈约 居处俭素,立宅 东田 ,瞩望郊阜。 隐侯 家,泛指郊野居处。
《國語辭典》:索隐(索隱)  拼音:suǒ yǐn
阐发隐微的事理。《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國語辭典》:中隐(中隱)  拼音:zhōng yǐn
担任閒适无权的官职。唐。白居易中隐〉诗:「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宋。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分類:中隐闲官
《國語辭典》:豹隐(豹隱)  拼音:bào yǐn
比喻隐居山林。唐。骆宾王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诗:「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
《漢語大詞典》:隐迹(隱跡)
见“ 隐跡 ”。
亦作“隐蹟”。 隐藏踪迹。指隐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 程高 寻求积年,翁乃授之。 高 亦隐跡不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汝当辅我 睿宗 及 开元 圣帝,未可隐跡山巖,以旷委任。”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國語辭典》:隐伏(隱伏)  拼音:yǐn fú
藏匿、潜伏。《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列子。黄帝》:「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