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振缨(振纓)  拼音:zhèn yīng
1.登仕。《晋书。卷六一。周浚传》:「馥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文选。陆机。赴洛诗二首之二》:「抚剑遵铜辇,振缨尽祇肃。」
2.比喻心志高洁,超脱尘俗而隐居。《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临世濯足,希古振缨。」唐。钱起〈过曹钧隐居〉诗:「济济振缨客,烟霄各致身。」
《漢語大詞典》:习隐(習隱)
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后因以“习隐”谓习学隐遁,有超然物外,忘情一切之意。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学遁 东鲁 ,习隐 南郭 。” 金 麻革 《归潜堂为刘京叔赋》:“第恐遯世志,还负习隐讥。” 明 李东阳 《与孙志同太宰书》:“僕久衰多病,未遂投閒,习隐之怀,与岁俱积。”
《漢語大詞典》:遂隐(遂隱)
(1).满足隐遁的愿望。 南唐 李中 《庐山》诗:“他年如遂隐, 五老 是知音。”
(2).鸟名。鹧鸪的别名。禽经·随扬越雉:“ 随 扬 越雉,鷓鴣也,飞必南翥。 晋安 曰怀南, 江 左曰遂隐。”
《漢語大詞典》:栖谷(棲谷)
寄身山谷。指隐遁。《后汉书·黄琼传》:“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跡 巢 由 ,斯则可矣。”
《漢語大詞典》:遁志
隐遁心志。 晋 陆云 《荣启期赞》:“芒芒至道,天启德心,自昔逸民,遁志山林。”
分類:隐遁心志
《漢語大詞典》:脱走
脱身逃走或隐遁。后汉书·孔融传:“密就掩捕, 俭 得脱走。”金史·武仙传:“ 珙 与数百人脱走,生擒其统制统领数十人。” 鲁迅 《彷徨·伤逝》:“觉得在沉重的迫压中,渐渐隐约地现出脱走的路径:深山大泽,洋场。”
《漢語大詞典》:嘉肥
旧时称颂隐遁之词。
分類:称颂隐遁
《漢語大詞典》:隐道(隱道)
(1).隐遁的缘由。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或曰:‘隐道多端。’曰:固也!圣言圣行,不逢其时,圣人隐也。贤言贤行,不逢其时,贤者隐也。谈言谈行,而不逢其时,谈者隐也。”
(2).不求仕进以保持名节的处世态度。《孔子家语·三恕》:“隐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身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 王肃 注:“世乱则隐道为行,然亦不忍为隐事。”
《漢語大詞典》:静外
淡漠世事,自外于尘俗。谓隐遁避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张巨和 ﹞常穴居,而 朗 居 琨瑞山 ,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
《漢語大詞典》:扁舟意
晋 张方 《楚国先贤传》:“ 句践 灭 吴 ,谓 范蠡 曰:‘吾将与子分国有之。’ 蠡 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泛五湖,终不返。”因以“扁舟意”为隐遁的决心。 唐 张蠙 《经范蠡旧居》诗:“他人不见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 宋 王安石 《次韵吴仲庶省中画壁》:“知君定有扁舟意,却为丹青肯少留。”
分類:隐遁决心
《漢語大詞典》:夷皓
伯夷 和 商山 四皓的合称。同为避乱君而隐遁,古称高节之士。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弘农 太守 何楨 等递荐 昭 ( 胡昭 )曰:‘天真高絜,老而弥篤。玄虚静素,有 夷 皓 之节。’”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故 夷 皓 有安归之嘆, 三閭 发已矣之哀。悲夫!”
《漢語大詞典》:逸贤(逸賢)
隐遁不仕的贤人。 唐 权德舆 《明经策问八》:“ 虞仲 隐居以放言, 下惠 辱身以降志。颇殊取捨,皆曰逸贤,探索精微,当有师説。” 明 徐渭 《祭罗封君》:“惟翁太古朴致,盛世逸贤,藴德高蹈,好爵靡干。”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每恨朝无正士,野多逸贤,猛士无人,边防不力。”
《國語辭典》:遁化  拼音:dùn huà
道家称人死为「遁化」。唐。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先生以大历己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阳之别院。」
《漢語大詞典》:遁五
易·遯:“九五,嘉遯,贞吉。”《遯》卦第五爻爻辞为赞美隐遁,后因以“遁五”指隐遁。 清 龚自珍 《题兰汀郎中园居三十五韵》:“《遁》五志终决,《壮》六跡犹佇。”
《漢語大詞典》:林沚
树林水洲。指幽深宜于赏玩隐遁之所。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彼排虚与蹠实,又相鸣於林沚,兴伐木於友生,咏承筐於君子。”梁书·谢朏传:“敛跡康衢,拂衣林沚,抱 箕 潁 之餘芳,甘顦顇而无闷。”新唐书·张说传:“沮盘游之娱,间林沚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