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爱宝(愛寶)
亦作“ 爱寳 ”。
(1).爱惜;珍惜。韩非子·解老:“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
(2).爱惜宝物;隐藏宝物。国语·晋语九:“ 晋阳 之围, 张谈 曰:‘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盍姑无爱宝於诸侯乎!’”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天不爱寳,地无隐瑞。”
《漢語大詞典》:用晦
(1).谓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王弼 注:“藏明於内,乃得明也;显明於外,巧所辟也。”《旧唐书·卢钧传》:“ 河东军 节度使 卢钧 ,长才博达,敏识宏深。蔼山河之灵,抱瑚璉之器。多能不燿,用晦而彰。” 宋 曾巩 《王容季君墓志铭》:“学足以求其内,辞足以达其外,守之用刚,养之用晦。”
(2).指文意含蓄,耐人寻味。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於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浦起龙 通释:“晦之云者,意到而笔不到也。”
《國語辭典》:埋名  拼音:mái míng
隐灭姓名,不使人知道。《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惭于先帝。」
《漢語大詞典》:退伏
退缩隐藏。 汉 刘向 《九叹·怨思》:“恐登阶之逢殆兮,故退伏於末庭。”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之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夫我自有所谓难,而不知变其难以从其易;我自有所谓不可,而不知变其不可以从其可。於是力屈气索,甘为退伏,常愿和好,抽兵反戍,拱手奉虏,而暂安於东南。”
分類:退缩隐藏
《國語辭典》:韬晦(韜晦)  拼音:tāo huì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三国演义》第二一回:「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國語辭典》:遁形  拼音:dùn xíng
隐藏形迹。如:「无所遁形」。
《國語辭典》:遁形(遯形)  拼音:dùn xíng
隐藏形体。《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谋,物无遁形。」也作「遁形」。
《國語辭典》:内应(內應)  拼音:nèi yìng
在内部接应,引进外力。《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诏城中契丹兵不满千人,乞朝廷发轻骑袭之,峦愿为内应。」《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卓馀盗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齐拥入。」
《國語辭典》:暗藏  拼音:àn cáng
暗中隐藏。《三国演义》第九回:「不如瞒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与亲随三五人弃军而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竹干上刻那二句,固是誇著发矢必中,也暗藏个应弦的哑谜。」
《國語辭典》:潜形(潛形)  拼音:qián xíng
隐蔽形迹。唐。吕岩 酹江月。仙风道骨词:「水虎潜形,火龙伏体,万丈毫光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山前一吼,摄将百兽潜形,林下独行,威使群毛震悚。」
《國語辭典》:阐幽(闡幽)  拼音:chǎn yōu
阐明隐微的道理。《易经。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國語辭典》:微服  拼音:wéi fú
为隐藏身分,变更常服,避人耳目。《孟子。万章上》:「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唐。皇甫枚《温京兆》:「街鼓既绝,温微服与吏同诣黄冠所居。」
《漢語大詞典》:覆藏
遮掩隐藏。百喻经·偷犁牛喻:“破戒之人亦復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
分類:遮掩隐藏
《國語辭典》:微情  拼音:wéi qíng
1.抑制哀痛的情感。《礼记。檀弓下》:「礼有微情者。」唐。孔颖达。正义:「微,杀也。言若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使之俯就也。」
2.微妙的情意。《文选。陆机。文赋》:「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
3.些许的情意。《文选。曹植。洛神赋》:「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國語辭典》:遁藏  拼音:dùn cáng
逃匿。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
《國語辭典》:匿迹(匿跡)  拼音:nì jī
掩饰躲藏,不露痕迹。三国魏。曹植九愁赋〉:「感龙鸾而匿迹,如吾身之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