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山妻  拼音:shān qī
谦称其妻。唐。郑谷 赠咸阳王主簿诗:「自与山妻舂斗粟,祗凭邻叟典孤琴。」《西游记》第六○回:「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
《漢語大詞典》:萝薜(蘿薜)
(1).指女萝和薜荔。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九:“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红楼梦第十七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2).用以指隐士的服装。 南朝 梁 江淹 《谢开府辟召表》:“庶幽居之士,萝薜可卷;奇武异文,无絶於古。”
《國語辭典》:孤鸾(孤鸞)  拼音:gū luán
原指失偶的鸾鸟,而用来比喻孤独失偶的人。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生憎怅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唐。杨烱〈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镜里,孤鸾别鹤之哀。」
《漢語大詞典》:孤鸾照镜(孤鸞照鏡)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 王结罝 峻祁之山 ,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絶。”后以“孤鸞照镜”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山鷄映水那自得,孤鸞照镜不成双。”
《國語辭典》:孟光  拼音:mèng guāng
人名。生卒年不详,字德曜,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东汉贤女,梁鸿的妻子。貌丑而黑,举案齐眉以事夫,夫妇因相敬如宾。见《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梁鸿传》。后比喻贤妻。
《國語辭典》:沮溺  拼音:jū nì
春秋时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见《论语。微子》。
《漢語大詞典》:鹤怨(鶴怨)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意谓鹤因隐士出山、蕙帐空空而愁怨。后以“鹤怨”指期待着归隐的人。 唐 李商隐 《赠宗鲁笻竹杖》诗:“鹤怨朝还望,僧閒暮有期。” 宋 苏轼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人生何者非蘧庐,故山鹤怨秋猿孤。” 清 冯登府 《浪淘沙·落叶》词:“飘泊任高低,鹤怨鹃啼。断肠人在小窗西。”
《漢語大詞典》:方回
(1).古仙人名。相传于 唐尧 时曾隐于 五柞山 , 尧 聘为闾士,炼食云母粉,为人治病。道成,被劫持,闭于室中,求其传道。 回 乃化身而去,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 回 一丸泥涂门,终不可开。见 汉 刘向 列仙传·方回后汉书·周磐传:“昔 方回 、 支父 嗇神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
(2).借指山野隐士。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上:“因悉采汇为一编,亡论《云门》大吕,即 方回 、 阿段 ,例掇弗遗。”
《國語辭典》:鹖冠(鶡冠)  拼音:hé guān
1.汉代武官所戴的帽子,因用鹖羽做装饰,故称为「鹖冠」。《续汉书志。第三○。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
2.相传春秋时有一楚人,隐居深山,以鹖羽为冠,人称「鹖冠子」、「鹖冠」,遂成后世隐士所戴的一种帽子。《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至于鹖冠瓮牖,必以悬天,有期。」
《國語辭典》:被褐  拼音:pī hé
穿粗布衣服,指贫贱的人。《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五》:「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一一》:「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國語辭典》:巢父  拼音:cháo fǔ
相传为唐尧时的高士,山居而不营世利,以树为巢,而居其上,故称为「巢父」。
《漢語大詞典》:石屋
石头砌成的房子。多为僧人或隐士所居。 前蜀 贯休 《怀白阁道侣》诗:“寒思 白阁 层,石屋两三僧。” 宋 梅尧臣 《送潘士方之建昌》诗:“来寻鸟爪人,神光生石屋。” 元 任士林 《不碍云山堂赋》:“石屋无扉,阴云覆足。”
《國語辭典》:窟穴  拼音:kū xuè
1.洞穴。《韩非子。说疑》:「或伏死于窟穴,或槁死于草木。」
2.敌军或盗贼藏匿的根据地。《晋书。卷七一。王鉴传》:「六军既赡,战士思奋,尔乃乘隙骋奇,扰其窟穴。」《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会前刺史继死,咸言牙城有物怪,不敢居。吉甫命菑除其署以视事,吏由是安。诛破奸盗窟穴,治称流闻。」
《國語辭典》:许由(許由)  拼音:xǔ yóu
人名。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于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漢語大詞典》:山隐(山隱)
(1).隐居。法苑珠林卷二二:“ 唐 循州 东北 兴寧县 灵龕寺 ……古传云: 晋 时北僧在此山隐。” 唐 独孤及 《送阳翟张主簿之任》诗:“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
(2). 山隐居 的略称。传说 春秋 时 吴国 的隐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披《灵寳》而知 山隐 ,因折俎而説专车。”云笈七籤卷三引《灵宝纪》:“ 吴王 闔閭 时,王出游 包山 ,见一人在山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 山 名 隐居 ……童謡云: 吴王 出游观 震湖 , 龙威丈人 山隐居 ,北上 包山 入灵墟,乃入 洞庭 窃 禹 书。’”
《國語辭典》:静室(靜室)  拼音:jìng shì
清静的房间。亦用以指佛家中专供禅定的屋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寺僧权请进一间静室,安住老母。」《红楼梦》第八○回:「宝玉困倦,复回至静室安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