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险 → 礆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四平
(1).四处平坦而无险阻。
《战国策·魏策一》:“ 魏 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埊四平,诸侯四通,条达幅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
(2).指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四将军。
《晋书·职官志》:“四征兴於 汉 代,四安起於 魏 初,四镇通於柔远,四平止於丧乱。”
《宋书·百官志上》:“平东将军,一人。平南将军,一人。平西将军,一人。平北将军,一人。四平, 魏 世置。”
《隋书·百官志上》:“又詔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更加釐定……四平、四翊,为二十班。”
《國語辭典》:剧地(劇地) 拼音:jù dì
1.形势险阻的地方。《三国志。卷五六。吴书。吕范传》:「数讨山贼,诸深恶剧地,所击皆破。」《晋书。卷六八。贺循传》:「以循所闻,江中剧地惟有阖庐一处。地势险奥,亡逃所聚。」
2.事务繁杂,难以治理的地区。唐。权德舆〈送建州赵使君序〉:「是邦为东关剧地,故相安平穆公尝理焉。」
《國語辭典》:岩阻(巖阻) 拼音:yán zǔ
崎岖险阻。《新唐书。卷九二。苑君璋传》:「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三国演义》第三八回:「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漢語大詞典》:蜀险(蜀險)
谓 蜀 道险阻。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 蜀 险豁关防, 秦 师纵横猾。” 方世举 注:“
《秦国策》:‘今夫 蜀 ,险僻之国也。’”
《新唐书·陈子昂传》:“ 蜀 所恃,有险也, 蜀 所安,无役也;今开 蜀 险,役 蜀 人,险开则便寇,人役则伤财。” 宋
周邦彦 :“ 蜀 险 汉 坌, 荆 惑 闽 鄙,惟此中峙,不首不尾。”
《漢語大詞典》:破关(破關)
攻克险阻、难关。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 天京 最英雄。”
《漢語大詞典》:岖崎(嶇崎)
崎岖。道路险阻不平。 北周
庾信 :“ 马援 亡於 武溪 ,尸柩返於 槐里 ; 梁鸿 死於 会稽 ,妻子归於 平陵 。呜呼哀哉,嶇崎远矣。” 唐
李敬方 《遣兴》:“何必劳方寸,嶇崎问远公。”
《國語辭典》:负阻(負阻) 拼音:fù zǔ
依恃屏障。《文选。张衡。东京赋》:「秦负阻于二关,卒开项而受沛。」《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
《漢語大詞典》:险僻(險僻)
(1).险阻偏僻。
《明史·把匝剌瓦尔密传》:“ 太祖 以 云南 险僻,不欲用兵。”
(2).生僻;不多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此本不是险僻难见的道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以其一韵之中,可用者不过数字,餘皆险僻艰生,备而不用者也。”
《漢語大詞典》:迫阨
亦作“ 迫阸 ”。 胁迫;逼迫。
《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王逸 注:“哀众嫉妬,迫胁贤也。”
《汉书·沟洫志》:“百餘里间, 河 再西三东,迫阸如此,不得安息。” 宋
朱熹 :“ 熹 其势终不可出,万一未蒙俞允,必至再辞,窃恐迫阨之甚,言语粗率。”
亦作“ 迫阸 ”。 狭隘;险阻。 唐
韦表微 《池州夫子庙麟台》诗:“墙仞迫阨,崎嶇 闕里 。” 宋
梅尧臣 诗:“日旰就马乘,香草路迫阨。” 清
顾炎武 诗:“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漢語大詞典》:峻阻
亦作“ 峻岨 ”。 险阻。 汉
刘歆 《甘泉宫赋》:“高峦峻阻,临洮广衍。” 晋
左思 :“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岨塍埒 长城 ,豁险吞若巨防。” 南朝 梁
何逊 之一:“此山多灵异,峻岨实非恒。” 清
吴敏树 《杂说》:“然余所过阪非峻阻,雨骤未泞,而驘以死拒不行。”
《漢語大詞典》:嵚岖(嶔嶇)
险阻不平。
《子华子·执中》:“心胷之两间,其容几何,然则歷陆嶔嶇, 太行 、 雁门 横塞之。” 明
陈亮 诗:“用世岂无心,出门畏嶔嶇。”
《漢語大詞典》:崄远(嶮遠)
险阻僻远。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 白兰 地既嶮远,又土俗懦弱,易为控御。”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五柳先生上》:“ 东坡 云:‘ 蜀 青城山 老人村 有五世孙者,道极嶮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漢語大詞典》:堙厄
亦作“ 堙阨 ”。 阻塞;险阻。 唐
皎然 :“蹈善嗟沉冥,履仁伤堙阨。”:“是以人不率化,气或堙厄,灾旱竟岁,播植愆时。”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陛下遭堙厄之运,正当努力自彊,以壮士民之志,而更为儿女子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