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险 → 礆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负固(負固)  拼音:fù gù
依恃其地势险固。《周礼。夏官。大司马》:「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文选。曹囧。六代论》:「吴楚凭江,负固方城。」
《漢語大詞典》:负隅(負隅)
亦作“ 负嵎 ”。
(1).凭依山曲;依恃险要的地势。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攖。” 赵岐 注:“虎依陬而怒。” 汉 马融 《广成颂》:“若夫鷙兽毅虫,倨牙黔口,大匈哨后,緼巡欧紆,负隅依阻,莫敢婴御。”后多指残敌凭险顽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会宁令李君守城事》:“ 石峰 在万山中……贼踞为巢穴,筑垒开沟,为负隅计,实絶地也。” 清 袁枚 新齐谐·赵大将军刺皮脸怪:“怪至中堂挺然立作负嵎状,家丁相视,无敢前。” 孙中山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陈炯明 等跳梁于 东江 , 邓本殷 等负隅于南路。”
(2).背靠墙角。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我成了一只铁栏里的野兽,只是在牢房里兜圈子。偶尔也负嵎。在草席上胡坐一下。”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國語辭典》:负阻(負阻)  拼音:fù zǔ
依恃屏障。《文选。张衡。东京赋》:「秦负阻于二关,卒开项而受沛。」《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
《漢語大詞典》:阻乱(阻亂)
谓武人拥兵或恃险作乱。后汉书·崔寔传:“ 寔 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夏水:“ 晋 永嘉 中, 西蜀 阻乱,割 华容 诸城,为 颖王 都。” 杜甫 《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清 仇兆鳌 注:“思家忆弟,伤 洛城 阻乱。”
《国语辞典》:负嵎顽抗(负嵎顽抗)  拼音:fù yú wán kàng
依恃险要的地势,做顽强的抵抗。比喻凭藉某种条件,而顽强抵抗。语本《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如:「困守在屋子里的枪击要犯,虽负嵎顽抗,仍难逃被捕的命运。」
《國語辭典》:负固不服(負固不服)  拼音:fù gù bù fú
凭恃险阻,不肯服罪。《周礼。夏官。大司马》:「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也作「负固不悛」。
《国语辞典》:负固不悛(负固不悛)  拼音:fù gù bù quān
凭恃险阻,不肯服罪。《秦并六国平话。卷下》:「若负固不悛,执迷不返,则命将遗师剿平诸国。」也作「负固不服」。
《國語辭典》:负隅顽抗(負隅頑抗)  拼音:fù yú wán kàng
依恃险要的地势,做顽强的抵抗。语本《孟子。尽心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比喻凭藉某种条件,做顽强抵抗。如:「困守在屋子里的枪击要犯,虽负隅顽抗,终被警察击毙。」